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到通过审核的情况总结

从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到通过审核的情况总结

从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到通过审核的情况总结为了强化质量管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公司决定按照ISO9001:2000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申请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以提升企业形象,为公司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通行证。

早在2002年9月,公司就委托重庆一家咨询公司来进行这项工作。

2003年年初,由于公司生产任务重而中断。

2003年8月,公司决定重新启动这项工作。

考虑到质检部新招聘的员工(本人作者注)以前从事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工作,决定这次依靠公司自己的资源来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

从2003年8月初开始策划到2004年6月12日通过认证公司的审核,历时10个月。

一、基本情况㈠策划和文件编写阶段2003年8月初开始策划,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完成《质量手册》初稿的编写。

8月15日公司专门发文,成立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管理者代表、内审员。

8月25日完成15个程序文件的编写,交相关部门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针对各部门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对15个程序文件进行修改,力争做到既符合标准要求,又符合各部门的工作习惯,具有可操作性。

9月22日完成15个程序文件的修改。

然后,文件的编写、审核、批准签名,复印、装订。

10月初下发。

10月16日召开全公司动员大会,×××总经理作重要讲话,标志着公司进入体系试运行阶段。

在此期间,对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广东地区名单进行研究,确定向××××有限责任公司申请认证。

㈡体系的试运行阶段体系运行就是要按照已编写的程序文件来操作,运行的证据就是文件中规定要填写的记录。

公司仅程序文件所要求的记录就有××种,而且每种记录可能不只一份,例如“员工培训记录表”,每培训一次,就得填写一份。

有的记录只有一份,但填写很麻烦,例如“生产设备一览表”,要对设备进行编号,启用日期不清楚的要到财务部去查。

在试运行阶段一边填写纪录,一边对标准和文件进行宣贯。

在体系的试运行期间,我们同时还:编写、整理工作文件(第三层文件)43个。

与××××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请××××有限责任公司的培训老师到公司来对内审员进行培训、考试将公司的监视和测量装置送××计量所检定仓库、现场整改㈢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2004年1月4日,编写、发放“内部审核计划”和“内部审核检查表”。

按照“内部审核计划”于2004年1月12日对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

为了使内审客观、有效,防止“当局者迷”,还特意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担任内审员。

内审共发现问题××个,开出×张“内审不合格报告”。

内审后将问题汇总发给各部门限期进行整改。

内审过后正好是春节长假,实际内审整改完成已到了2月下旬。

2月25日,编写“管理评审计划”报总经理签字,复印、下发。

原计划2月27日进行管理评审,由于总经理27日没空,一直顺延到3月16日进行。

㈣预审和正式审核至此,公司已经具备了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即:3个月的运行记录,进行了一次内审和管理评审。

在完成管理评审的当天,就打电话给××××有限责任公司,请他们下个星期来审核。

但是,由于国家加强了对认证公司的管理,去年11月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见证评审的有关说明”。

因此,认证公司什么时候能够来审核,已经不是认证公司自己可以决定了。

就这样一等再等,一直等到“五一”长假过后才收到认证公司的审核计划,当时计划日期是5月15日至16日,分成3个审核组,由4名审核员加上1名技术专家组成。

收到审核计划后,由于北京方面的原因,计划日期改了3次,最后定在6月11日至12日进行审核。

考虑到审核员多,审核时间长,又有国家认可委的人在一旁见证评审,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公司决定请2名国家注册审核员进行模拟现场审核。

模拟现场审核于2004年5月26日进行,共提出了32个整改项目。

将整改项目整理、分解后交各部门,限期半个月内完成整改。

正式审核终于如期于6月11日至12日进行。

国家认可委见证评审的人还是未能成行,改为书面见证。

审核组严格按照审核计划以抽样的方式进行审核,共发现6项一般不符合,分别涉及6个要求。

无区域性不符合,无系统性不符合。

审核组的审核结论:在确认被审核方的不符合项已采取纠正措施/纠正后,建议××××:批准认证注册针对上述不合格项,公司采取了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及证明附件已于6月22日发特快专递给××××有限责任公司。

由于国家认可委还要书面见证,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认证公司的审核纪录必须寄到北京。

以国家认可委的水平和地位,不可能不提修改意见。

7月19日接到××××有限责任公司电话,国家认可为审查我们的材料时提出以下意见:职能分配表过于粗略;管理评审的输出应该是“决议”,而不是“建议”;输出和输入最好能够相对应;形成的决议有没有执行,最好提供相关的证据。

我们当即修改了职能分配表,发邮件过去。

其他证据发传真给××××有限责任公司。

7月29日,××××有限责任公司打电话来通知我们:我们的材料已通过国家认可委的审查。

证书要等8月8日××××技术委员会开会通过后才能拿到。

8月17日,××××有限责任公司给我们送来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二、取得成绩㈠建立了体系文件。

包括《质量手册》、15个程序文件、43个工作文件、84个记录表格。

可以说这些文件覆盖了公司与质量有关的所有部门和过程。

并且已通过认证公司的文件审查。

㈡建立了质量目标并制定了质量目标管理办法,实施有效。

例如:2月份统计12米和26米的一次交验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86.67%,与公司一次交验合格率>95%的质量目标差距较大。

通过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上述2条船完工时的一次交验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4.00%和94.49%。

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核,使以前几乎是流于形式的自检、互检制度,真正得到实行。

㈢健全和完善了规章制度。

应该说,没有执行ISO9001:2000标准以前,公司已经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

这次按照ISO9001:2000标准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对公司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补充。

例如: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控制、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

这6个控制程序是ISO9001:2000标准要求必须形成文件的程序,无论组织规模大小、过程的复杂程度。

可见其重要性。

另外,生产设备管理程序对生产设备从采购申请、安装、验收、使用、维护到封存、报废作了详细的规定;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规定了在向顾客做出承诺之前,要对产品的要求进行评审,确保公司有能力满足要求;设计与开发控制程序对设计与开发的策划、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确定以及更改了作了详细的规定。

×××产品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基本按照程序进行,已经体会到了一些好处;采购控制程序规定了采购产品分类的原则、评价和选择供方的方法等等。

这标准的要求对公司的质量管理是重要和有益的。

㈣通过填写记录,做了很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对提供原材料、机电设备的厂家、商家进行了选择、评价,编制了“合格供方名录”共×××家;对公司现有设备的型号规格、生产厂家、启用日期、存放地点进行了登记,并制作了设备卡,公司现有设备×××台/套;同样还填写了“电动工具一览表”,共有电动工具×××台、“模具一览表”已启用的模具××个、“监视和测量装置一览表”共有计量器具××台、“外来文件目录”共有各种规范、规程等技术书籍×××本;编制了“顾客档案卡”,对顾客的地址、电话、传真和采购的船舶进行登记;编制了“支持性服务清单”,对与公司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的联系人、电话进行登记,如:供电、供水、电脑维修、复印机维修、文具、CCS广州分社国内船舶检验处、CCS广州分社审图中心等。

㈤为公司节省了经费。

从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到通过认证,绝大部分公司仅靠内部资源是不够的,因此,要花钱请顾问公司。

以××××工厂为例,××万元从北京请了一家顾问公司。

认证期间来了8次,飞机往返、专车接送、包吃包住,费用全部××××工厂承担。

工厂还成立了6个人的文件编写小组、3个人的全职贯标办。

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通过认证。

我们完全依靠公司现有的资源,连参考资料都没有买一本。

质检部除了进行上述大量的工作,同时还要完成日常的检验验收。

三、经验和教训依靠自己的资源来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与请顾问公司相比,有自己优点:一是节省费用;二是对产品的制造过程了解,编写文件更有针对性;三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就可以纠正。

如果由顾问公司来做,优点一是计划性强,因为是双方配合,计划由双方签字认可后就按着计划往前走。

由于是“外来势力”,推动起来有力一些;二是顾问公司多少有几个顾问师,大家背景不同、经验不同,取长补短,对问题的把握会更全面、更准确一些;三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无论是上课还是提建议,听进去的人会多一些。

因此,我们认为这次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不足主要是:一是推动不力,文件发下去以后很长时间没动静;二是培训、宣贯不够,只是靠个别交流或发些宣传资料。

四、建议㈠通过了认证并不是终点,而只是起点。

我们已经按照标准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已经实施,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和持续改进。

我们要把满足标准要求变成习惯,做到“做事有依据,做完有证据”。

而不是临到监督审核时才做记录,玩文字游戏。

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是ISO9000:2000标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一项。

依据ISO9000:2000标准,“质量”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不在是满足技术标准意义上的质量,而是产品固有特性满足“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附加要求”的程度。

质量的高低是由顾客说了算,而不是企业说了算。

标准还要求:组织应对顾客有关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