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张国华(同名392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张国华(同名392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张国华(同名3921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英文名: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学时:36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大一新生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胡凯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左泽文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版;二、学时分配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讲健康人生从心开始【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健康新概念(含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

2.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熟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能顺利寻求心理援助。

【重点和难点】1.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2.正确认识、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做到有问题时能主动寻求心理援助。

3.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能识别他人显著心理危机状态。

【主要内容】1.健康新概念。

2.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及常见心理问题。

3.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及有关学生组织。

4.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简介,及咨询服务。

5.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的识别及应对策略。

第二讲珍惜自我拥抱健康【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自我意识与人格的概念。

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通过案例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其人格发展。

【重点和难点】1.自我意识包含的三个方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2.人格的科学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

3.当代大学生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更好的促进人格发展。

【主要内容】1.掌握自我意识与人格的概念。

2.熟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通过案例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其人格发展。

【参考书目】1、认识你自己李春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找准自己的位置阿尔伯特.哈伯德金城出版社3、认清自我彭洁海天出版社4、自我和谐陈德云机械工业出版社5、人格心理学郑雪暨南大学出版社6、人格的发展陈思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讲新学业,“心”导航【目的要求】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理论,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探讨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惯,注意用脑卫生。

正确归因和考试心理辅导【重点和难点】“经院派学业发展”与“务实派学业发展”之间的是非之争;谁更适宜于走一条什么样的学业发展之路。

【教学内容】1.大学生的学习与认知活动:记忆、思维、学习潜能。

2.大学生常见学习障碍(常见的学习困扰及其原因)以及提高学习效率与成果的方法3.大学生学习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学业发展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经院派学业发展”与“务实派学业发展”的是非之争【参考书目】1.学习心理学姚梅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学习心理研究莫雷广东人民出版社3.学习规律姚梅林湖北教育出版社4.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金洪源上海教育出版社第四讲人际和谐锦囊妙计【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人际交往的含义及意义;2.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心理效应;3.让学生理解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主要内容】1.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问题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参考书目】1.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桑作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桂世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交往技巧与能力训练斯蒂芬.P.罗宾斯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五讲爱情神圣,如何圆梦【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恋爱动因及恋爱情感的心理实质。

2.了解恋爱情感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树立发展的爱情观。

3.掌握恋爱中的人际交往原则,追求美好爱情4.了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常见行为的心理学意义,避免错误判断。

5.学会判断恋爱的发展趋势,适时终止不合适的恋爱。

掌握终止恋爱的基本技巧。

6.正确认识单相思,有效应对“失恋”。

【重点和难点】:1.乐观、发展爱情观的树立。

2.恋爱过程中的情绪、行为控制。

3.恋爱责任心的树立。

4.美好爱情标准的主观体验色彩而使个体理解差异上的千差万别。

5.收获爱情的策略与旁门左道。

6.失恋的应对策略和技巧。

【主要内容】:1.爱、爱情、恋爱的概念和心理实质。

2.爱的情感相关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收获爱情的策略与旁门左道。

3.恋爱中的人际交往原则。

4.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常见行为及其心理学意义。

恋爱行为控制。

5.恋爱的终止及其应对技巧。

6.单相思的现实意义。

如何摆脱失恋的痛苦。

【参考书目】:1. 爱情课堂晓峰西苑出版社2.破译两性爱情密码王裕如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3.性心理学哈弗洛克.霭里士重庆出版社第六讲不惧失败,心有阳光【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挫折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内容,认识挫折对身、心的影响,了解如何有效应对挫折;2.能够具体分析挫折的成因,以及运用具体方法应对生活和学习中所面临的挫折;3.了解关于情绪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内容,正确识别各种情绪;4.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1.挫折的概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挫折;2.正确认识挫折,学会应对挫折的技巧;3.困扰学生的常见情绪问题,情绪调适的方法。

【主要内容1.关于挫折的心理学知识2.大学生常见挫折3.大学生的挫折反应4.如何有效的应对挫折5.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6.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与情绪困扰7.情绪的调节方法【参考书目】1.情绪管理压力应对郑日昌机械工业出版社2.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叶素贞北京大学出版社3.大学生积极心理陶国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七讲社团舞台助你成长【目的要求】了解大学生活闲暇时间和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特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对大学生业余生活指导。

【重点和难点】重点:通晓和理解大学生社团如何成为你的成长平台而发挥功能;难点:认识大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教学内容】1.大学生活闲暇时间活动形式2. 大学生业余生活活动原则3. 大学生业余生活漫谈4.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网络心理障碍与调适5.认识大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深入通晓和理解大学生社团如何成为你的成长平台而发挥功能【参考书目】1.互联网心理学Patricia Wallace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奚晓湖南大学出版社3.走出网络迷途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等科学出版社4.没有网瘾戒不了翟永存中山大学出版社第八讲行走职场风光通畅【目的要求】了解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及择业的心理特征,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大学生择业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掌握在职场中的行为艺术,理解事业的艰辛。

【重点和难点】1.如何认识和对待来自于同事的嫉妒、专权、压制、竞争与合作等问题2.对事业的含义的理解,赢得事业成功的智力投入、情感投入、外部环境条件等问题。

【教学内容】1.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2.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3.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4.职场中人际关系的问题与对策5.事业成长规划的策略与技巧【参考书目】:1.大学择业心理学田景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大学生规划与就业指导彭志刚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3.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桥清华大学出版社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开展心理测试、心理网站建设、心理健康月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培训、专题心理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的辅导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五、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估形式,加重过程性评估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权重系数,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各占学期成绩的60%和40%。

其构成如下:学期成绩=平时成绩(成长性专业/考勤/实践性活动)(60%)+期末考试成绩(40%)。

六、教学评价本课程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

本课程评价具有预防与鉴别功能,即: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并为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

本课程评价具有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利用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鼓励,对于辅导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不同教学模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 写出记录, 作为评价的材料。

2.作品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学习体会、个案分析、心理日记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定,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其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特别让学生评价自己是否感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后, 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情况、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提高或改善。

4.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心理测量。

使用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 通过心理测试(后测)与实施前的诊断性评价(前测)相对照, 考察在前后测之间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显著性, 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评定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