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动因、 一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 动因 、 类型、 类型、特征及其最新发展趋势 1、定义 丁伯根、巴拉萨等对区域经济 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
2、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动因 、 ①规模经济,增强实力; ②自由流动,提高效率; ③防御战略,形成集团。 但是,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 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 发达国家之间,以发展民族工业为 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发生在 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以南北合作为 动因的区域一体化就是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经济联合。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世界经济类杂志、 报刊,特别是阅读英文的期刊报纸, 掌握最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动态,分 析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平时按教师 布置的思考题写一些应用世界经济 概论原理、结合现实经济问题的小 论文,格式规范,符合学术论文的 写作要求,适当时侯进行交流讨论、 争论。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察课 本以及教师上课讲授的有关内容。
四 、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关系
五、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的地位和 作用
六、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1、先对内开放,再对外开放: 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建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2、打破地方保护, 统一国内市场, 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 保护国内市场,培育潜质产业,维护 国家经济安全; 4、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时,应 从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的方向转变,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 转变为竞争优势。利用外资要有助 于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 类型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4、新趋势、 ① 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区域经 济一体化遍及全球; ② 出现跨洲合作趋势; ③ 区域一体化成员的同质性要求 减弱,异质性或混合型趋势愈益明 显; ④ 开放性趋势日益增强;
第三章 跨国公司
一、 跨国公司理论 1、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尼克 博克的寡占反应论;维农的产品周 期理论;卡森和鲁格曼的内部化理 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评 述)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 二、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国 际资本流动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影响
一、大国关系及其战略调整 欧美、欧日、欧俄关系; 中美、中日关系
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 二 、 新兴工业化国家 ( 地区 ) 经 济发展现状 香港、新加坡、泰国、韩国、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
三、转型国家经济状况介绍 俄罗斯、波兰、捷克、匈牙 利等国
四 、 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经济新秩 序
第九章 世界经济形势的 回顾与展望
2、关税同盟 、 实行统一税率; 统一商品分类目录; 海关估价; 统一原产地规则
3、共同农业政策 、 ① CAP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利益 平衡的需要;法国与美国农产品之 争等等。 ② 目标、原则、价格机制、农业 指导与保证基金、CAP目前的改革。
4、经济货币联盟 、 经济学派与货币学派之争——维 尔纳报告——德洛尔报告——欧洲 货 币 体 系 ( EUA-EMUA-ECU ) — — 马 约 ( 四 项 趋 同 标 准 ) —— 阿 约——欧元启动后汇率走势及其原 因分析——欧元未来走势预测分析
第十一章 日本经济
一、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和贸易 保护政策
三、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分析
第十二章 德国经济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弗莱堡学派 瓦尔特·欧肯 路德维希·艾哈德 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平衡
二、两德统一以来的经济状况 托管局的私有化 休克疗法 体制转型 失业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 经济增长
3、NAFTA的基本框架 、 的基本框架 及其主要内容
4、NAFTA的运行机制 、 的运行机制 原产地规则的操作机制; 敏感商品的贸易机制,如汽车、 能源、农产品贸易; 相互投资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争端解决机制等等。
5、合作特点 、 对区外的开放 外扩战略 大国主导
6、绩效及存在问题 、
三、经济全球化下德国模式面临的 挑战 高工资 高福利 高税收 国际资本流动 知识经济 信息化
四 、 德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政策 评价 第三条道路评析
世界经济概论
薛国琴
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 理学院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和 现状的介绍和分析,探索世界经济 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 发展、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关 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主要发达国 家美、日、德等国的的经济有一定 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 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把 握时代脉搏,并将所学的经济学理 论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各种经济现 象的分析。
6、金融机构无序发展; 7、国际投机资本的破坏作用; 8、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9、连锁性反应和心理恐慌
三、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1、深化外汇体制改革; 2、控制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不动产 的投资; 3、加强银行不良资产管理; 4、优化外债结构,控制外国短期贷 款比例; 5、利用外资应以FDI为主,外债为辅; 6、维护汇率稳定,防止外资偷逃; 7、扩大内需,外贸依存度不能太高
2、原因分析: ①对外贸易的强力推动; ②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成功的经 济调整; ③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对经济 的巨大促进; ④政府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 ⑤全球政治经济割据的新变化为 美国经济增长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国 际条件。
3、美国新经济评述
四 、 美国经济最新发展状况和未 来趋势(跟踪研究) 来趋势
⑤ 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扣小圈, 圈圈连环套的格局,亦即出现多层 次性,成员交叉重叠现象; ⑥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日 益紧密,经济关系政治化,政治关系 经济化明显; ⑦ 区域一体的不平衡发展日益突出; ⑧ 三足鼎立格局正在形成。
欧共体/欧盟 二、 欧共体 欧盟 1、 欧共体成立的历史背景 、 消除战争隐患,实现欧洲统一。 美苏对峙,西欧处在夹缝之中。经 济发展水平接近、地缘关系——马 歇尔计划——欧洲煤钢联营——法 德和解——EEC成立——罗马条约。
3、APEC合作的原则 、 合作的原则 开放的地区主义 自愿 渐进 等等。
4、特征 、 差异性明显 互补性较强 多样性的区域合作
5、APEC合作的难点与问题 、 合作的难点与问题
6、APEC与中国 、 与中国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介绍国内外各种不同的观点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贸易自由化 、 在关税壁垒大为削弱的同时, 进口限制、进口许可证、出口补贴、 倾销和禁运等传统非关税壁垒也受 到削弱。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得 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贸易自由化 已由一般商品延伸到农产品和纺织 品与服装等敏感商品贸易、服务贸 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和知识 产权等领域。
一、 相互依赖的内涵与本质 介绍相关理论
二、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 传递渠道 模式分析
三、国际经济协调的理论基础
四、国际经济协调的内容 贸易政策、货币合作等等
五、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趋势
六、国际经济组织简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联合国贸发会 亚洲开发银行等等。
第八章 国际经济关系 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介 绍 各 主 要 国 家 最 近 2-3 年 的 GDP增长率 贸易、 投资状况, GDP 增长率 , 贸易 、 投资状况 , 失 增长率, 业率、 通货膨胀率、 业率 、 通货膨胀率 、 国际收支状况 等等, 并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和原 等等 , 因剖析, 因剖析 , 使学生对世界经济最新的 动向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 认识和把握。 每年更新) 认识和把握。(每年更新)
第十章 美国经济
一 、 1945-1990 年 美 国 经 济 的 发 展历程 粗线条描述
美国在国际贸易、 二 、 美国在国际贸易 、 国际投资 以及国际金融中地位的变化
年代的美国经济( 三 、 90年代的美国经济 ( 美国新经济 年代的美国经济 评述/深入分析讨论) 评述 深入分析讨论) 深入分析讨论 1、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①经济保持长期稳健增长; 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 步下降; 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 ④出口贸易势头强劲; ⑤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并转亏 为盈。
四、亚洲奇迹、亚洲价值观述评 亚洲奇迹、
第六章 世界经济增长中 的全球性问题
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及其认识 对GDP的再认识; 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国际对策
三、资源问题 土地、能源、矿产资源 及其未来价值考量
四、人口问题 人口与经济增长; 人口与就业
第七章 国际经济的相互 依赖与国际经济协调
三、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动向 和未来发展趋势 MNCs的兼并和收购问题; MNCs的战略联盟; 欧、美、日MNCs的投资战略比 较
四、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
四、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及其依据、 问题、对策
第四章 WTO与中国 与中国
一、GATT/WTO有关情况介绍 有关情况介绍 八轮多边会谈; WTO的基本原则(关税减让原则; 透明度原则;非歧视性贸易原则; 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等等)及其 运作机制
2、金融国际化 、 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 际化、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金融创新 金融衍生工具 国际资本流动
3、生产一体化 、 FDI的动因及其影响; MNCs的经营战略
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 的扩张、渗透和蔓延;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跨 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 结构大调整; 等等。
四、亚太经济合作 1、亚太经济合作的缘起 、 A: ①民间讨论、酝酿阶段 ②半官方协商阶段 ③官方协商阶段 B:经济合作: 雁行模式/垂直一体化的国际分工 多样性的区域合作 C:各主要国家的态度: 东盟、日本、澳大利亚、 美国、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