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完整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的人格在内。近 25 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
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
“没有害怕的教育 ”和彼
此信任;与 “小红花 ”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 “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 ”,他教出了优秀的教
学成绩,培养出了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 ”,雷夫老师是有资格在孩子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 2
要为准则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
受到惩罚
西,他不会受重罚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 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 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 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习俗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 “好孩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
雷夫老师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即:我不想惹麻烦
—— 我想要奖赏 —— 我想取悦某
人—— 我要遵守规则 —— 我能体贴别人 ——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正是对科尔伯
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解和运用。用 “六阶段 ”引导孩子的学业和人格成长。 “第六阶段 ”不但
是最难达到的, 也是最难教的, 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 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
? 为什么 ?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 为什么 ?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
? 为什么 ?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
(如下表所示 ):
水平 阶断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 “海因茨两难 ”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习 俗水
平
因为他先提出请求, 又不偷大
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 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 固定不变的, 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 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 赞成者会说, 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 他需要 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 ) 后习俗水平( 15 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 ,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 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 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 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 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 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 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 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 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 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 “好孩子 ”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 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 顺从传统的要求, 符合大家的意见, 谋求大家的赞赏和 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 “好孩子 ”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 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赞成者会 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
义务, 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
契约的组成部分。 海因茨已经 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
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 无论如 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
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 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 问题, 但他还是去偷药了, 这 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
水平
子 ”取向
4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后习 俗水
平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 (包括 都得对妻子负责。 为救妻子去偷药,
妻子 )带来麻烦和耻辱
只不过做了丈, 但偷别人的东西 犯法。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 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第六阶段: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 平等、 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 认 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 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们面前讲做第六阶段思维者的要求的,因为他以自己
25 年的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第六阶段
思维者。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 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法律的权威, 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 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 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 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 为。
加以调控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
命无可非议, 但他没有考虑所 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
有人的生命的价值, 别人也可 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
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 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
别人是不公正的。
源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 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 则不能; 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 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 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 ) 前习俗水平( 0~9 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 “道德两难法 ”,在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 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这则道德两难故事我们也非常熟悉: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 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 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 因茨四处求人, 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 海因茨只得请求药 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 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 并说他发明这种药 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 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 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 平。
( 2)习俗水平( 9~15 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
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
能够了
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
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
坏及严重程度, 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 受惩
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 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让儿童讨论, 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 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 ? 为什么 ?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 ?为什么 ?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