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概念比较(二、三、四、五)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1.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2.表意行为和事实行为3.【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和一般法律前提。
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和行使民事权利,承担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和现实条件。
a.民事权利能力出生即取得其能力,而民事行为能力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具有相应的智力或符合相应的精神健康状况要求。
b.有民事行为能力者,必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具备民事行为能力。
4.权益:指称权力的目的。
它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受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生活利益。
权限:指称权力的范围。
它是指法律所确认的民事主体以独立的意思实施行为的范围。
权能:指称权力的作用。
它是指权力的具体运用形式,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实现、保有个人利益的具体措施。
※5.【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法律资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和一般法律前提。
民事权利:指民法赋予民事主体为实现受法律保护的具体的、可能的利益而实施一定行为的意思自由。
只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从事了具体的民事活动,才能取得具体的民事权利。
所以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民事权利则是民事权利能力的具体体现。
6. 【财产权与人身权】财产权:以财产利益为客体的权利人身权:基于主体人身而发生的以主体的人身利益为客体的权利它们都是民事权利,但财产权是经济性的,人身权是人身性的。
并且财产权可转移而人身权不可转移。
7.【绝对权与相对权】绝对权:可以对一切人主张的权利,又称对世权(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相对权:对特定人主张的权利,又称对人权(债权)a.绝对权的义务主体为一般人,而相对权为特定的人b.绝对权的义务内容是对他人权利的容忍、尊重和不侵扰,而相对权是积极的作为或消极的不作为。
8.【支配权与请求权】支配权:权利主体直接支配权利客体的排他性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请求权:权利主体可以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权)a.支配权可以直接支配权力客体,而请求权需要请求债务人实施特定行为b.支配权有排他性,而请求权没有※9.【形成权与抗辩权】形成权:依单方行为使与他人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撤销权、免除权、追认权)抗辩权:阻止相对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性权利(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诉抗辩权)形成权与抗辩权都是变动权,但形成权的功能为使既存法律关系生效、变更或者终止,但抗辩权为阻止请求权的效力。
10.【主权利与从权利】主权利:能够独立存在的民事权利(债权)从权利:以其他民事权利的存在为其存在前提的民事权利(抵押权,留置权)主权利与从权利须同一民事主体同时享有主权利和从权利,并且主权利有独立性,从权利则没有。
11.自力救济(自卫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公力救济(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12.【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联系:a.责任是履行义务的法律保证法律保证;b.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中的给付义务形式相同区别:a.性质不同:民事责任处于违法地位,而民事义务为合法地位。
b.发生条件不同:民事责任为民事主体实施民事违法行为,而民事义务为民事合法行为和某种适法的事实状态。
c.法律的约束力不同:民事责任具有现实性,而民事义务是潜在性的。
d.义务与责任的承担者所受之“不利益”有所不同:民事责任为不利益,而民事义务为非不利益。
f.义务和责任承担者的范围不同:民事责任为违反义务的民事主体,而民事义务为任何民事主体。
第三章自然人1.【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以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不稳定状态的法律制度。
宣告死亡:又称法律死亡,依法定程序对自然人生命消灭的宣告或推定,性质上属于审判行为。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以审判程序宣告该自然人死亡的法律制度。
a.宣告失踪是保护失踪人利益,而宣告死亡是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b.宣告失踪下落不明期限为2年,而宣告死亡是四年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
c.宣告失踪的申请人无顺序限制,而宣告死亡则有。
d.宣告失踪的公告期为3个月,而宣告死亡为1年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为3个月。
2.【一般人格权与特别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指关于人之存在价值及尊严之权利。
特别人格权:法律就特定人格利益规定的人格权。
a.一般人格权包括但不限于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自由、姓名、贞操、肖像、隐私等,而特别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由权。
b.一般人格权具有发展性、开放性,而特别人格权一经规定,除非修改,不能变动。
c.一般人格权的实施无规定即适用,而特别人格权有特别规定即应适用。
第四章法人1.【公法人与私法人】公法人: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福利为宗旨设立的法人。
私法人:以满足私人利益、为其成员谋取最大限度的财产利益或其他经济利益或非经济利益为宗旨而设立的法人。
公法人的利益为公利(政府机构、政府组织),私法人的利益为私利(公司、企业、各类社会团体)。
2.【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财团法人:财产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社团法人:以人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a.财团法人是非营利性的,比如基金会、慈善组织、寺院,而社团法人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比如公司、社会团体、合作社。
b.财团法人的成立基础是财产的集合,而社团法人是人的集合。
3.【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公益法人:以追求不特定多数人的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成立的法人(医院、学校、慈善机关、教会组织)营利法人:以追求少部分人的私人利益而成立的经济组织(公司)a.公益法人是依据一般民法的规定而设立,而营利法人是依特别法的规定。
b.公益法人的形式可以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而营利法人只能是社团法人。
c.公益法人不得从事可能为其成员带来经济利益的营利性活动,而营利法人无限制。
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它们都是由法律赋予的,并在整个主题存续期间内享有。
a.始期和终期不同。
前者始于法人依法成立,终于法人依法消灭,而后者始于出生终于自然人死亡。
b.大小范围不同。
前者的内容具有不一致性,而后者每个自然人都普遍享有和承受民事权利和义务。
c.自然人和法人各有自己特有的民事权利能力,不能相互享有和替代。
※5.【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a.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取得、同时终止;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在取得时间上则不一致。
b.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完全一致;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识别能力为前提,凡有基本识别能力的自然人,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每一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范围完全一致。
c.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通常要由法人机关来实现;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通常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实现。
第五章非法人组织1.【民事合伙与商事合伙】民事合伙:依民法而成立的临时性合伙商事合伙:依商法而设立的从事营利性活动的合伙企业a.民事合伙成立依据为民法,而商事合伙为商法b.民事合伙是以合伙契约的形式存在,而商事合伙是以合伙组织的形式c.民事合伙的存续期限是临时性的,而商事合伙无期限2.【隐名合伙与显名合伙(一般合伙)】a.在出资财产上,隐名合伙人出资归出名营业人全权支配、使用,而显名合伙人各自出资,财产归全体合伙人共同支配、使用。
b.在主体资格上,隐名合伙中出名营业人才是权利主体,而显名合伙中各合伙人都是权利主体。
c.在权利义务上,隐名合伙人不能执行合伙业务,而在显名合伙中各合伙人的权利义务都相同。
d.在承担责任上,隐名合伙人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其负有限责任,而在显名合伙中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
主观题简答(一、六、七、八)第一章民法概论1.【简答民法的概念】民法即市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市民社会成员(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部门。
它包含了主体平等、意思自治、权利本位这三个基本观念。
2. 【民法调整的对象】①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非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特点:A、主体平等。
B、意志自由②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特点:A、人格尊重。
B、身份平等3.【民法的性质】①民法即市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②民法为私法③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④民法为实体法4.【民法的功能】①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行为规范②为人权提供基本保障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④促进民主政治⑤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5. 【简述民法与商法、经济法的关系与区别】与商法的关系:商法为民法的特别法,民法和商法的关系是普通法和特别法。
商法调整的对象是民法调整对象的一部分;商法中的基本原则来源于民法;民法中的基本制度是商法的依据。
区别:①主体不同,民法主体是一般的人,商法主体为从事商行为的商人。
②调整范围不同,商事关系是纯粹的财产关系,而民法不仅调整财产关系还调整人身关系。
③商法具有国际性,而民法具有地域性。
与经济法的关系:都调整经济关系或者财产关系区别:①在调整对象上,民法调整横向经济关系,经济法调整纵向经济关系。
②在调整方法上,民法调整以意思自治为核心,具有任意性,而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强制性。
③在法律性质上,民法是市民社会自由发展的产物,涉及私人利益,为私法;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生活的结果,涉及公共利益,为公法。
6.【简述民法的渊源】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
结合法理及我国情况,我国承认其法律效力的民法渊源包括:(1)制定法①宪法②民法通则③民事单行法④国务院颁布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⑤地方性民事法规⑥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2)法律认可的习惯及国家政策7.【简述民法的适用范围】答:民法的适用范围又称民法的效力,是指民法规范在何时、何地,对何人发生法律拘束力。
包括在时间上的效力、在空间上的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①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从生效到失效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段内,民法持续地保持其效力。
它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有无溯及力三方面的内容。
②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在什么地域内适用。
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的一切领域。
但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该地区。
③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
我国民法对人的效力采取“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两项原则。
8.【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答: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