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读后感)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读后感)

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工号:姓名:科室:
通读全本后了解:《温病条辨》共6卷,主体部分以三焦为纲,分上中下三篇,列条文265条,方剂108首。

书前另有四篇序言和一篇凡例,介绍《温病条辨》的来源、概要与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

第一篇到第三篇序言分别是由朱彬、汪廷苏征保作序,第四篇是吴鞠通自序。

就单从几篇序言来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时医风之弊,伤寒与温病混淆不清,也阐述了作为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医术和医德,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便一一记录下来:
(一)医者当有明辨之智,有创新之思
几篇序言当中都有提到当世医者伤寒温病不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

不能明辨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发病,而温病是感谢温邪而发病。

“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脏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叹哉!”世风如此,牢不可破,害人甚广,当时却无明辨医理之人出来打破这桎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至金代刘元素,勇创新说,治疗疾病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成为划清伤寒与温病的重大转折,为后世医家提供辨病辩证的方向,犹幽室一灯,中流一柱;而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辩证,则为温病学说奠定理论基础。

若无这么多学者承前启后的思考探索,中医的发展又怎能日新月异,推陈出新。

故医者需有明辨之智,能正确区分各类疾病的微小差异,有创新之思,才能举一反三,学有所长。

(二)医者当有学医之法,有行医之术
序言中写到:“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

必也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足以周乎万物,而后可以道济天下也。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文化底蕴。

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学医之法,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博览群书,熟读经典,才能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有独特的思想思考思辨能力,解疑破难,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术者,当以精专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医学本是神圣的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而疾病的发展又是变化多端,幽明莫测。

作为学子,应先好学博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继而深研细究,厚积薄发,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

(三)医者当有济世之德,有谦卑之心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行医先做人,序言中也有写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医,仁道也。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在行医时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病人的健康情况,只有怀有一颗仁者爱人之心,才能于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出对病人的关怀与尊重,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怀有谦卑之心去学习与弘扬医学知识,昌黎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圣弗传。

”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即使有才能有天赋也难以出人头地;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即使功业鼎盛一时也会在后世湮没无闻。

学无止境,只有怀着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发遑古义,勇创新说,才能发挥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越性,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

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

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

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

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

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

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温热病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

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

《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

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

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

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

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

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

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出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治疗上则强调祛除湿浊,宣畅气机,湿去则热不独存。

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湿热病,在沿三焦传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

在治疗上,上焦用轻宣肺气,化湿泄浊法;中焦用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法;下焦用淡渗利湿法。

三焦湿热病的治疗,都以祛除湿浊,宣畅气机为原则。

吴氏对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治法,可以用开上、畅中、渗下六个字来概括。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

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之于世,岂不重且大耶!”要想成为一名良医,先须立德,然再立功,最后立言,能踏踏实实做好以上三者,必能成为精诚之大医。

医乃仁术,济世救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