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淀池的设计计算法

沉淀池的设计计算法


集泥及排泥 斗形底排泥、穿孔管排泥(需沉泥斗)
平流沉淀池
主要控制指标: 表面负荷——理论上合理 停留时间——经验积累较多
两者兼顾,以一为设计;另一为校核
两种设计计算方法:
(一)根据表面负荷率计算
i . 根据沉淀实验,得出累积 p和u之关系,确定总去除 率——求得uo
p (1 po )
po o
ui uo
dpi
ii . mumo /sQA((沉表凝面沉负淀荷),, 当有s时s>给>2出50umo=/s,0.3u~o0=.6 0.5~0.6mm/s) iii. 池长 L=UT
U:水平流速10~25mm/s T:停留时间(1~3h),低温
低浊水>2h 确定有效水深h=uoT (一般为3~4m) iv. 池宽B: 表面积A=Q/uo B=A/L
A sin
θ :斜管水平夹角 A/ :斜管的净出口面积(由于斜管倾斜存在无效面积)
A A A无
斜管结构系数(管型厚度)
P306例题:设计单池产水量为15000m3/d的斜管沉淀池,水厂 自用水量为5%,设计该斜管沉淀池。
三、机械搅拌澄清池 构造: P113 图4-15 工作原理 搅拌设备作用—— 回流量 3-5Q 导流板 适用性 设计参数 : P113-114 设计内容 例题
根据L/B≥4—确定分格 机械排泥B= 8,10,12m L/h>10, v. 校核 Re,Fr
Fr=10 -4 ~10-5
Re=4000 ~15000
(二)按停留时间计算 —此法在无沉淀资料时 常采用取T(见前1-3 Nhomakorabea) V=QT
V:有效容积(不包括污泥区) L=UT
根据L/H >10, 确定水深(H=3~4m)
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沉淀池构造组成
进水区 沉淀区 出水区 存泥区
均匀布水,减少扰动 穿孔墙式栅条
穿孔墙孔口流速≤0.15-0.20m/s(定开 孔面积),开孔率6-8%(强度保证) (核算),墙距最后一道隔板≮1-2m, 孔口可做成喇叭口,泥面以上0.3-0.5m 不开孔。
颗粒与水 沉淀分离,Re ↓,Fr↑
→ R↓
设导流墙,纵向分格(以满足Fr、Re), h=3-4m,L=UT,L/B≥4,L/h>10, 每格宽=3-8m<15m,采用虹吸式泵 排泥式应按标准系列8m、10m、12m 设计
出流均匀 防止将下沉泥带出 采用溢流堰、 淹没式出水孔口
溢流率≤300m3/(m·d)(用于计算溢流 堰总长) 孔口流速0.6-0.7m/s 孔径20-30mm 孔口在水面下12-15cm 孔口水流自由跌落
B V HL
根据L/B ≥4确定分格 重复v-viii
P303例题
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上向流
斜管(板)沉淀池的构造: 功能区:清水区、斜管区、配水区、积泥区。 絮凝池出口采用整流措施(缝隙穿孔墙 U<0.15m/s) 水力特点:Re在200以下,Fr一般在10-3-10-4 停留时间T:30min以内。
按负荷法设计:液面负荷(为5-9m3/m2.h): Q
清水区保护高度≥1.0m
A
底部配水区高度≥1.5m
斜管倾角≈60°
斜管长度:斜长1.0m
斜管管径(斜板间距):
规范:30-40mm(25~35mm)
斜管材料:聚氯乙烯 聚丙烯
表面负荷: 用于QA计算清水区表面积A
Q:流量 A:清水区表面积 ρ=5~9m3/m2·h(上向流) 或 ρ=6-12m3/m2·h(侧向流) 管内流速: Q 用于计算Fr、R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