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
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现状和特点根据县妇联的调查数据和我的走访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有以下特点。
——分布范围广。
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在全市的各县区、各乡镇、村组,其中,隆阳区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8039名,施甸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3786名,腾冲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名,龙陵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850名,昌宁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3305名。
——老人带多溺爱。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大约有35%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长辈代为照顾,大约有65%的儿童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
即使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另一方要担负起家庭的所有责任和重担,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往往也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老人对儿童的照顾,都是溺爱加上宠爱,觉得孩子离开了父母很可怜,不愿意过多的批评孩子,更不用说严厉管教孩子。
大多数老人仅仅只能起到照顾孩子吃穿的作用,管不了也管不好孩子。
部分孩子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青春期无人导。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在不满一岁的时候,父母双亲就外出打工,直到进入青春期,父母几乎没有照顾过他们。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逆反期,是身体的急剧发育和心理半成熟状态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的成人化使孩子需要独立、拒绝父母的管教,心理的半成熟化又使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需要得到父母的指导。
所以有人把青春期形容成人生的疾风骤雨期,在教育孩子时,和孩子的距离远不得也近不得,对孩子放不得也紧不得。
要掌握和孩子相处的“度”,就要对家长进行培训。
但是,隔代长辈没有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也不能够代替父母起到这样的作用,往往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亲情少易孤独。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部分父母两年才回家一次,儿童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
父母仅仅是过年时回来几天时间,其余的时间,与留守儿童之间只能靠电话进行交流,孩子与父母之间无法建立深厚的感情,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关心、了解不够,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和老人也没有共同语言,交流困难,儿童对父母有陌生感,常常感到孤独。
所以,很多孩子变得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交往,沉默少言。
极少数孩子甚至在父母外出时没有监护人,自己在家做饭吃,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只是周围的邻居或其他亲戚隔三差五的来照看一下,这些孩子的孤独感就更加强烈。
——轻教育重经济。
部分农村家庭,父母双方外出,有的远到北京、上海,甚至缅甸、泰国等地打工,在为家庭带来了宽裕的经济条件的同时往往忽略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孩子身体病了,家人会很着急的送医院输液打针,但是,碰上孩子情绪的不良,需要安慰的时候,往往得不到理解,有的甚至会遭到一顿骂。
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很少陪伴孩子,心得觉得愧疚,一旦回到家里,对孩子百依百顺,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用金钱来“买”亲情,有的父母给孩子购买手机、摩托、玩具、零食,使孩子养成了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习惯。
有时即使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明知做得不对,也狠不下心来管教孩子,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的懒散、任性等不良习惯。
——染网络习惯坏。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自恃老人的溺爱和宠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染上了抽烟、喝酒和赌博的坏习惯。
有的迷上了网吧,经常到乡镇或周围的网吧里打游戏,有的时候甚至打到天亮才回家,就借口生病不去上学,老人对孩子的坏习惯也没有办法纠正,只能帮助孩子撒谎,向老师请病假。
这些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过一段时间学习跟不上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干脆就辍学在家。
还有少数染上恶习的孩子,在从家里得不到金钱来为他的恶习“埋单”的时候,就容易在外人的指使下,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的道路。
——无安全交恶友。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中女生的情况相应比男生较好,多数女生都能在老人的照料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很多都是品学兼优,有的女生甚至肩负起家庭重任,反哺老人,在学习之余照顾家庭、照顾老人,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但也有极少数女生在父母离开后,缺乏正确的交友观、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同时也缺乏安全感,往往把对父亲的感情、对安全的需求投射到一些比她们大的社会青年身上,和这些人确立了所谓的恋爱关系,甚至发展到未婚同居的行为。
有少数男生结交了社会青年,受到了不良风气的影响,旷课逃课、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酒后驾驶摩托车而肇事等等,这些行为给青少年埋下了违法犯罪伏笔和阴影。
二、存在问题虽然保山市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也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底数不清、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没有得到有效关注。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各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统计没有统一的口径,统计局没有统计的安排,人社局只是对劳动力转有序移输出的部分有统计数据,对自发外出打工的人群没有统计,而自发外出打工又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
教育部门也没有系统安排对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统计,妇联系统从各村妇代会、各学校收集到的数据也不全面,往往形成数据前后不符,统计口径不一,无法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现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二是工作机制不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
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牵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工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部门还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没用形成有效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合力;三是重点关注不够、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没有得到有效预防。
农村留守儿童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关爱的群团,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家长和监护人监管不到位的留守儿童,特别是没有父母供养、没有监管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是文化环境堪忧、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亟待净化。
在我们的调查中,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迷恋网吧、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较为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都束手无策,农村留守儿童在运用网络方面更是无人监管,老人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管不住。
虽然各级各部门也开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行动,整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
但整治的力度和效果都不甚理想,仅仅是短期收效或收效甚微,没有形成长效的监管和整治机制。
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对网吧的治理工作也有管理权限,对黑网吧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农村网吧的主要客户来源就是未成年人,经营网吧的人员在营销方面采取了很多吸引未成年人的方式,通宵在网吧逗留的未成年人,网吧主人还提供方便面、饼干、饮料等食品,几乎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在家庭里感觉不到父母温暖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加愿意在网吧里逗留。
五是没有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福利制度和体系。
在民政、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等部门涉及到的福利制度中,农村留守儿童只有在属于特定的照顾范围,例如,贫困儿童、独女户、双女户、残疾儿童等,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照顾,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和措施。
三、对策和建议(一)进一步摸清底数,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
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就要彻底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的底数,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档案和特殊家庭跟踪管理制度。
利用正在开展的“四群”教育,各村都有工作队员派驻的有利时机,专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留守儿童及其外出务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汇总,建档造册,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并开展特殊情况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有违法犯罪隐患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要进行及时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和关爱,使违法犯罪行为止于萌芽状态。
(二)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行之有效的关爱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公安、教育。
卫生、计生、农业、社会保障、司法、民政、财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许多部门和群体组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仅靠几个部门或群团组织的单打独斗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关爱体系势在必行。
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统筹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就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领导协调机制,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
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村,建立儿童活动场所、托管机构等关爱服务阵地,建立留守儿童与其他家庭之间的互助机制,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服务网络,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开展切实有效的救助帮扶。
(三)进一步畅通渠道、搭建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
要教育广大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识到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要体会到孩子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对父母的需求。
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电话、书信等形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保持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情况,努力满足孩子的亲情需求,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各中小学校要把有条件的学校电脑教学室改造成留守儿童的“亲情视频”室,定期为孩子和父母沟通搭建平台,畅通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渠道。
(四)进一步发展经济、为农村留守儿童留住妈妈。
要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使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乡创业,让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母亲在一起。
各级各部门要在全市开展的“一教育五项行动”中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利用项目和小额信贷等资金来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及适合农村妇女发展的种、养、加等农业产业,就近、就地、就便的为农村妇女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让妈妈们能够留在孩子身边。
(五)进一步构建“三结合”模式。
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建议各级各部门、群团组织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使监护人掌握家教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呵护,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负起责任,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监护人要切实负起保护、监护、管理、关爱的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构筑安全温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