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大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论文

重大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论文

重大自然灾害下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摘要:应急物流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成为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分析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政府主导,构建应急物流体系,以信息流等方式作为保障机制,增强救灾工作及其监督的有效性,本文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急物流体系构建保障机制
1 文献综述
1.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最初是与军事物流联系在一起的,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从发展期进入了成熟期。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很高的国家,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是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的,应急物流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相关研究成果不成熟。

关于应急物流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是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合理的应急物流能够保障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迅速的把应急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应急物流的特点
1.2.1 时效性强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物流对时效
性的要求非常高,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群众手中。

1.2.2 不确定性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1.2.3 弱经济性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民的生命财产是第一位的,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受困群众及时救出,及时救治,对在整个救助过程中的经济代价的考虑比较小,淡化了物流的成本原则。

1.2.4 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军队物流是国家应急物流体系的主导力量,应急物流与军队物流在本质特性和物流要求方面具有相通性,在自然灾害面前,应积极把握军队物流与地方物流相结合的特点,军民团结,并肩作战。

2 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分析国内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应急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汶川地震发生后,物流系统中关键的信息流和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受损电信基站累计25062个;光缆损毁里程24056皮长公里。

在一段时间内外界对地震中发生的情况一无所知,在整个灾区,初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只有阿坝州政府网站,反映出了通常使用的通讯手段在灾害中可能失效。

在信息采集和录入中,没有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条形码、磁卡、rfid等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尚未普及使用,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没有建立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

2.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网络欠发达。

汶川地震发生后,道路成了输送救援物资的难点问题,由于地理和天气的原因给输送
物资增加了难度,汶川与外界的交通完全瘫痪,最后政府采取空投
的办法。

直至5月15日16时16分,从都江堰通往震中映秀镇的约35公里水路、陆路交通“生命线”才全线贯通;至5月17日17时30分,第二条通往灾区的公路“生命线”国道213线都江堰至映秀段道路全线打通,大量救援物资顺利运送到灾区。

2.3 组织机制不健全。

应急物流组织多为临时性的,地震发生后,
临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彼此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沟通和整合,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组织效率不高。

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尚未形成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中央、地方和有关企业之间联动的组织机制。

2.4 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

一是救灾储备中心布局不合理。

二是救灾物资供需失衡,紧急物资供应不足。

灾害初期,救灾重点是及时为灾民提供医疗救助以及衣、食、住等必须品,这些物资虽然政府有一定储备,但帐篷、医药用品、防水灯、打火机等储备较少,当灾难发生时,采购变得非常困难,不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5 应急物流企业发展严重不足,机械化程度低。

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第三方应急物流企业等还相当缺乏。

灾害发生后,往往只能向附近的驻军或武警部队请求支持,在“5.12汶川大地震”救灾中,由于机械化程度低,从合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调运两万顶帐篷,动用了合肥省
武警总队的550名干警搬运装卸,前后花费时间长达二十多个小时。

2.6 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建设滞后。

国内尚未形成完备的应急物流法规和政策,立法空白甚多。

现存的一些法规和规章,通常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方式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

不能很好的保障应急物流体系的实施。

3 建立以人为本的应急物流体系
在自然灾害面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是首要任务,是应急物流的根本,因此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应急物流体系。

具体来说,分为灾害事前准备,灾害事中控制,灾害事后补偿。

3.1 灾害事前准备
3.1.1 做好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3.1.2 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和应急物流团队,当灾害来临时,能
够迅速启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迅速调度应急物流团队,实施救援。

3.1.3 建立中央-地方的各级信息搜集报送平台,加强应急物流信
息保障系统的建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保障信息及时更新、情况迅速上报、物资档案完备。

3.1.4 做好灾害演习。

3.1.5 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迅速
把应急物资送到灾民手中,保障人民群众的需要。

3.1.6 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包括应急物流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补偿机制等,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

3.1.7 建立和完善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理论,不断加强对应急物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好应急物流预案,制定应急物流方案。

3.1.8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中央级——省级——市级——区县级——乡镇——村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层层覆盖,扩大救灾物资的辐射范围,最大程度上保障灾害发生时的群众生活需求。

3.2 灾害事中控制
3.2.1 迅速启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灾害来临时,迅速启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以最快的速度保证救援活动的开展和救援物资的运输,最大程度上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2.2 设立应急物流绿色通道,保障应急物流通道顺畅。

迅速设立国内和国际“绿色通道”,简化手续,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海关、机场、边防检查站等,及时保证应急物资、应急人员到达救灾现场,从而缩短物流时间,减少生命伤亡。

同时积极联系各级运输企业,保障运输。

3.2.3 启动灾害应急配送体系,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迅速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联合配送。

利用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与之前已经建立的供应商联系,减少物流环节,迅速实现配送。

3.3 事后控制
救援工作结束后,认真做好应急物流征用的补偿工作。

根据征用的实际情况,采取完全补偿、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物质补偿与荣誉补偿等手段,通过事前补偿、事中补偿、事后补偿的手段,对所有征用的物流企业都一视同仁,保证应急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艳琴,张立毅,郭纯生.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商业时代[j].2010(3):28-29.
[2]慕艳平.从汶川大地震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当地经济[j]. 2008(15):94-95.
[3]靖鲲鹏,宋之杰.中国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汶川地震反思.科技管理研究[j].2009.29(8):59-62.
[4]谈竹奎.从冰灾和地震等灾害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j].2009(3):75-76.
[5]张念.基于自然灾害的应急资源配置.物流科技[j].2010(2).
[6]唐颖丽.论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应急物流效率中的作用.当代经济[j].2009(22):40-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