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客观规律办事——哲理故事9则1、赶在畜瘟疫前1875 年某日,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导———墨西哥发生了畜瘟疫。
他想, 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 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而这两个州都是美国的肉类食品供应地,一旦发生瘟疫, 政府必然会令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
于是, 这位老板立即派他的私人医生到墨西哥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天, 医生打来电话, 说那里确实发生了畜瘟疫,而且情况非常严重。
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 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
几天后, 瘟疫传入美国, 政府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外运,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 万美元。
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创造、不可抗拒、不可消灭, 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案例中的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以及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点评】该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作为企业经营者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同时, 也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改善自己的经营策略。
作为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2、人的悲哀一位新疆诗人亲眼看见这样一幕悲剧: 天山脚下小村庄的一匹漂亮母马,失去了矫健的配偶,村里人想再找一匹公马,形成一个骏马群落。
在失望于一匹匹公马后,人们最终想到了这匹母马的儿子,一匹强壮膘悍浑身无一根杂毛的白马。
但牧民们非常清楚, 马不近亲交欢,鞭打也不行。
于是他们用黑布罩住了两匹马的眼, 怀着畸形的心态,将雄健的公马拉到美丽的母马旁。
人们如愿以偿。
事后, 一位牧人想木已成舟, 于是在百米外取掉马的眼罩。
白马回头看了一眼母马, 仰天长啸; 母马也认出了白马,顿时扬起了前蹄, 几乎将身体竖起,爆发悲鸣。
牧民们猛然惊醒, 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白马拼死挣脱缰绳,向远处的崖边跑去,纵身一跳; 而此时母马也脱缰向相反的方向跑去, 面对万丈深渊,毫不犹豫地跳下去.....辩证法告诉我们: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还表现出不可抗拒性。
当人们没有违背规律时, 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 受到惩罚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
【点评】故事中" 马不近亲交欢" 是客观规律, 而人的悲哀就在于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怀着畸形的心理, 夹裹着人的谋略与私欲,偏要试一试,其结果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不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出事,出大事。
3、爱我就别管我有一次, 一群科学家在海边考察, 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堆上的一个洞穴里探出头来四处张望, 在确认没有危险之后, 慢慢地、警惕地朝海里爬口这时, 一只在空中盘旋的海鸟发现了它, 使冲了下来, 小海龟急忙掉头往回爬。
这群科学家见状, 恻隐之心顿生, 决定帮小海龟一把。
他们跑过去抱起小海龟, 把它放到海里去。
正当他们为自己的" 义举" 而沾沾自喜时, 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
洞穴里别的小海龟见爬出去的那只小海龟没有回来, 以为外面安全了, 使纷纷往外爬。
这立即引来了一大群海鸟, 他们不断地冲下来, 享用着丰盛的美餐。
实际上, 第一只爬出来的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哨兵, 一旦有危险就回去报信。
人们出于好心帮了这只小海龟, 却害惨了整窝海龟。
【点评】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尊重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则, 并且许多法则是我们还没有掌握的。
人为干涉, 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帮倒忙。
以前人们环境意识淡漠的时候, 把好吃的动物捉来吃, 好玩的东西捉来玩, 无所不用其极。
现在, 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 很多人知道要爱护动物, 但似乎又矫枉过正,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很多人把动物当做宠物养起来, 精心呵护。
实际上, 这些做法违背了自然法则, 有悖于保护动物。
动物是自然之物, 只有在自然中磨炼, 能健康成长。
人类俨不去干预它们的生活, 就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4、任其挣扎有一个人得到了一个蝴蝶的茧。
据说那只茧会变成一只紫色的美丽蝴蝶。
一天, 茧里的蜗把茧咬破了一个小口。
这人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地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像母亲分娩一样。
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 还是没有什么进展。
又过了一会儿, 它好像筋疲力尽,停了下来。
这人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茧的口子剪大了一些。
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
然而, 它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
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 身体还像一个肿肿的小虫。
它始终没有飞起来。
它一直在桌子上, 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地蠕动着, 直到死亡的来临。
其实, 正是那人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美丽的生命。
因为,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蝴蝶捅破茧而出的挣扎中, 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 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
【点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 它都客观, 地存在着, 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神, 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去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上述故事中的主人翁不但没有帮助蝴蝶健康成长, 反而促其早亡。
这和" 揠苗助长" 的寓言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就必须严格地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决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5、秀才过沟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
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方法。
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
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
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
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
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点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文文,二是经验主义。
这个秀才的作法是教条主义,本本文文的典型表现。
6、顽猴不“玩”猴子以顽皮而著称,一般说来不会有人担心它不蹦不跳。
但最近峨眉山旅游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却为那里的猴子不“玩”而发愁。
原因是由于游客经常把自带的食品、饮料扔给猴子吃,猴子们吃饱喝足,倒头大睡,缺乏必要的锻炼,结果造成体重超标,有的重达80多斤,有的得了肥胖症,患了高血压、心脏病,本来天性顽皮的猴子却不再顽皮。
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得不采取措施,如禁止游客把自带的食品、饮料扔给猴子,工作人员定时敲锣喂食,保证其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合理搭配饮食,以便重新让猴子“玩”起来。
【点评】1、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猴子的喂养和管理也必须合乎其天性,顺乎其自然,遵循其规律进行,否则,也会出问题的。
7、鲁庙里的怪酒壶孔子带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 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 啊, 我知道它的用处了!”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 “ 快取清水来, 灌进这口酒壶里”。
子舀来一大瓢清水, 徐徐注入酒壶, 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
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 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
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 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 子路问:” 老师, 请问这个酒壶虚则顷, 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当然有!” 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 聪明博学, 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 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 要当作还很怯弱;富庶强盛, 要注意勤俭节约。
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 截长补短, 也就是这个道理。
“【点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这就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为基础,才能做到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怪酒壶有它自身的属性和规律性,当孔子的弟子“ 遵循规律” 时, “中则正”,没有按规律办事时,便“满则覆”。
这启示人们: 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利用规律为我们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8、顺其自然一位建筑帅设计了一套综合楼群。
崭新的楼房一座座地拔地而起,即将峻工时,园林管理部门的人,向建筑师要铺设人行道和绿化等设计。
建筑师说:我的设计很简单,请你们把楼房与楼房之间的全部空地都种上草。
园林工人虽然很不理解,但是只能依据建筑师的要求去做了。
结果在楼房投入使用以后,人们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许多小道,走的人多就宽些,走的人少就窄些。
在夏天,草木葱葱的季节,这些道路非常明显、自然、优雅。
到了秋天,建筑师让园林部门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
当地的居民对这位建筑师的人行道设计非常满意,他们感到方便、和谐、优雅,愿意走这些道路。
【点评】成功优美的设计,是由于建筑师掌握了顺其自然的技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必须抛弃主观随意性,以物质第一性为原则,遵守客观规律。
9、生物学家受到的惩罚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是1836年出海航行回来以后不久结婚的。
那时他二十六七岁,正如他已经在科学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一样,他的爱情生活也是幸福美满的。
达尔文的妻子就是他的表妹,名叫爱玛。
韦吉伍德。
结婚以后,他们买了一所有宽大花园的乡间住宅。
在那里定居下来以后,他就专心致志于他的科学研究和写作。
爱玛是一个温存善良的女子,不仅关心、体贴达尔文,而且支持达尔文的科学事业。
达尔文身体不太好,靠了爱玛对他的关心和安慰,他才战胜了疾病的折磨,并且以全副精力投入科学事业,从而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爱玛还帮助他修改排印出来的著作和论文的清样,并且选用警句来加强达尔文论证的说服力。
一旦达尔文病痛发作,她总是毫无怨言地对他倍加看护,以至达尔文经常对她说:像你这样照顾我,使我觉得即使生病几乎也是值得的,他歌颂爱玛,称她是“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妻子”,为他提供了能够承受重担,得以将斗争进行到底的这样一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