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小结
这三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 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创造出清幽、空灵 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共同 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 世界。
意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来到 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 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结合首联, 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 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 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何处”一词, 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从整体上看,此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趣旨。本诗(亦或本画、本图) 从构图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 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处是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 末句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 因为“远山无色、远水无波”,故首尾两联实是背景与 画外音,而中间两联才是浓墨重彩之处,因而我们只要 紧紧抓住“松、竹、莲”这三个典型的表示诗人品性之 刚直不阿、超凡脱俗、典雅峻洁的意象,并仔细体验作 为诗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与渔人的质朴自由,本诗 的意境——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就美妙无比恍在眼前 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15岁已有名气。擅长诗歌、书画、音乐。成为京城 贵族的宠儿。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 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好事者 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1岁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 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 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 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 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 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 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 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 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 ”,想到了一个典故,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此时的心意。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 雨后”的“空”,是空寂宁静幽深的意思。诗人面对“空潭”, 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 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 ,还百姓一方平安。 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面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实 际让人联想的却是多面的:人啊,面对纷扰繁杂的世界,就该学 习佛家,闭目静坐,不生杂念,不受世俗欲念影响,求得心灵安 宁;在官场打斗争闹的人们,能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不是会宁静 许多吗?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 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恍映在眼前的却是一幅——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 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 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 《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 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 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 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 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诗中对云的描写集中在颔联,以互文的手法,细绘了终南 山风卷云舒、烟涛微茫、云霓明灭的奇幻景象。诗人身在终 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 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
诗 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 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
中 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 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
的 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 云 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
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 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 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 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 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 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 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 积 香 寺
禅心禅意
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 始知有寺。这飘忽而来的钟声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召 唤与暗示,而山则显得更清幽、更寂静。
平缓而悠扬动听的钟声,似乎将禅意转化为诗情,而悠 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这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这在静寂 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 静。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 幻的,必将归于空无。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之 境。
55岁 安禄山攻陷长安。被安禄山俘去做了几年伪官。但心系唐 王朝。暗中写《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 碧池头奏管弦。”正是这首诗救了他的命。
57岁 唐军收复失地,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 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 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颈联写得最传神。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 积寺 。只见这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 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的阴森幽暗,似乎显得阴 冷。“咽”“冷”为该诗诗眼,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 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冷寂暗淡的心理状 态,与红尘繁杂、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山水也如人一 般呜咽、阴冷,尽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其内容含量远远超出几句 诗的范围,表现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题中“山、秋、暝(晚)”。 “空”字极为跳眼,此字在王维的诗中运用频率甚高,如《鹿柴》“空山不 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由下文可 知,此空非虚也,实乃清、静。“晚”字亦很传神,曲折地道出了诗人盼秋 之心、慕秋之情。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对仗工整、景物明丽、章节谐 和、风格灵动而卓绝千古,此句内在的审美机制在于诗人将无生命的“月、 松、泉、石”写活,且活得如此“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相依相托、血脉 通连,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 体悟得天人合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上联合璧,动静相协、视听互动、 情景交融,浣纱之女穿梭于茂林修竹之间,渔樵之男荡舟于“荷塘月色”之 中,充满了一种拙美和野趣,洋溢着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人生之感。
由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知,上述之“画”还承载着诗 人来自社会的信息。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 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 “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 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 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 显得不足为怪了。
60岁 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为 一生最高官职。
“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 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 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旧唐书》记载:
王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 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读诗悟禅
诗中的禅意:
• 以云入诗(终南山) • 以月入诗(山居秋暝) • 以钟入诗(过积香寺)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意解读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 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 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 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 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 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 的位置。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众所周知王维此诗最为人称道乃颔联一句,“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 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 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 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 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 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 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 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 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 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诗
《过香积寺》写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过,访问。 探访香积寺,是诗人隐居蓝田别墅,寻仙奉佛生活中 的一个片段。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寻常看不见, 所以常人不知,因“不知”,故欲寻访,表现了诗人 寄情山水的情趣。进山要走好几里路,在那云雾缭绕 的山峰之下,还没有见到寺院,可见诗人表面写云峰, 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维摩诘为王维的行迹提供了依据: 一是般若智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获得,可以在家修行;二
是世俗一切与悟道无碍,名利非不可求,只是应以无 上道心去对待,不可执着, 三是要达到维摩诘的境界是很难的,但是王维可以通过奉 佛参禅,努力接近这样的境界,王维的奉佛目的不 在济度世人成就济度众生的大悲宏愿,而在除却烦恼, 超越世俗社会,获得人生的解脱; 四是既在仕途,就会布满艰险,修习内圣外王之功,不能 避除仕途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