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旋律:
一连串乐音的有组织地进行,一般处于多声织体的上方声部,它包含有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性等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旋律的音域取决于演唱的人声声部或演奏的乐器。
传统的旋律都是通过把某一调式体系所包含的乐汇加以运用处理而成,跳幅不大,而且,除非是为了特殊的表情目的,否则旋律最后的音总是结束在主音上,因此它们的调式或调总是可以判明的。
在现代音乐中,旋律的概念有很大变异,它不一定就是一个可以立刻记得住、能够琅琅上口的“曲调”,它可能有很大幅度的跳动。
但是,听多了、熟悉了就会理解,实际上许多“非曲调性”的现代旋律,是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的。
例如,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主题:
和声:
和弦的结构、进行和关系。
和声的单位是和弦。
和声“进行”的最小因素由两个和弦构成。
在大小调体系中,主和弦(Do、Mi、Sol或La、Do、Mi)是调式的和声中心。
当它的前面是属和弦(S0l、Si、Re或Mi、#S0l、Si)时,它的主和弦身份十分显著;当它的后面是下属和弦(Fa、La、Do或Re、Fa、La)时,则有力地加强了对调性的肯定。
这三个和弦是一个调的主要和弦。
由于它们之间包含音阶中所有的音,因此足可以为任何保持在这个调内的旋律配置和声。
传统的和声语言是:主(Ⅰ级)──下属(Ⅳ级)──属(Ⅴ级)──主(Ⅰ级)。
节奏:
音乐中音符时值长短的模式。
节:长短之别;奏:有章法地发生、实现。
音乐的节奏是指声音的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
节奏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它可以表明乐曲的风格,如进行曲、圆舞曲等。
节拍:由拍子的数量、拍子的时值和重音所决定的一种节奏的骨架,是音乐在小节和乐句中的划分,在歌曲中长短音节的模式。
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有规律的节拍单位,节拍变换的频率较小,而在某些现代音乐中,各种节拍的模式往往是交替使用。
速度:
音乐进行的步伐。
速度大致分为快速、中速、慢速。
在音乐表现中,一般表现激动、欢快的
情绪是用快速;表现平和、抒情的情绪是用中速;表现挽歌、沉重的情绪是用慢速。
所以,音乐的速度与音乐的表现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力度:
音乐表现中的强弱程度,利用力度变化,可使音乐获得鲜明的艺术对比,使音乐形象生动逼真。
音色:
音的色彩或性质。
音色是声音最直观的现象之一,也是音乐表现的手段之一。
如:在演唱或演奏中的“连贯的”、“短促的”或“强的”、“弱的”;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不同音响;各种特殊技巧所表现的特色音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