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1.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
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
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
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
如足迹、粪便、潜穴等7.模铸化石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
常见的有: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2. 生物的命名方法(1)命名法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2)学名(名称)国际通用的拉丁语或拉丁化文字的名称(3)俗名:一切其它文字书写的。
(4)单名法:属及属以上名称双名法:种的名称,属名+种名三名法:亚种名称,属名+种名+亚种名10.埃迪卡拉(Ediacara)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
我国发现地点:鄂西、陕南、淮南、辽南和黑龙江。
11.澄江动物群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至2005年已描述160属, 180多种, 新种130个。
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张文堂, 侯先光, 1985), 寄主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正常-风暴浪基面之间,古纬度S11-18 , 年龄520Ma.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12.重演律(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生物每个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的整个历程。
即从受精卵起个体死亡为止的全过程系统发生—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个体发育与系统发生间的关系—生物总是在个体发育早期体现其祖先特征,然后才体现本身较进步的特征。
因而,生物的个体发育可以看成其类群系统发生的简单缩影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意义—找出生物间的亲缘关系,作为生物分类的依据13.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如:鱼、鱼龙、海豚、鲸都呈鱼形;单体四射珊瑚、李希霍芬贝、固着蛤趋同仅是表面现象,并没有改变生物原来的体制。
14.趋异趋异(分歧)—起源于同一始祖类型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物种分化,一个种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
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如中生代的爬行动物。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15集群绝灭(Mass extinction)生物的演化中也包括生物的灭绝和复苏(1)灭绝extinction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2)假灭绝pseudo-extinction生物种系演变为新种系,而旧类别消失(3)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生物种系的自然更替灭绝,一般0.1-1.0种/Ma(4)集群灭绝mass extinction生物灭绝率突然数十倍地增高波及全球或大区;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16吕梁构造运动吕梁运动是一种地质构造活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
17晋宁构造运动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18加里东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19印支构造运动是中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2] ,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20燕山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1] 。
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这段时期。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21群落群落:共同生活在一定地区(小生境)的生物自然组合,这些生物在生活期间,在某些方面(如食物链、保护作用、居住条件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也即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群落有4个基本特征: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时空范围群落间的生物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每个群落有其特征性的生物(特征种)具有特征性的营养结构(食物链)22窄盐性生物窄盐性生物stenohalina: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生活的生物(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广盐性生物euryhalina: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广的生物(双壳类、腹足类、苔藓动物、介形虫等)23共生关系symbiosis共生关系symbiosis:共同生活,互不损害对方共栖commendsalism:一方获益,另一方无碍(麻雀与红脚隼-巢寄生)互惠mutualism:双方获益(造礁珊瑚与虫黄藻、海葵与寄居蟹)竞争关系competition:双方受伤,相互制约对抗关系antagonism:一方受伤害严重(羊与草地)抗生antibosis:一方受害,另一方不获益侵占exploitation:一方受害,另一方获益,如捕食、寄生(寄生虫、狼与羊)24居群population居群population:某一特定时间内,由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组成的群集。
因此,居群是种内某些个体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个或多个居群组成25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特征种characteristic species:即某一群落所特有的种,该种在其它群落中缺失或少见,可以用来作为该群落标志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指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种,即竞争能力强,最适合于该环境的种。
它可是该群落的特征种,也可以不是26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不同沉积相所含的化石组合也不相同,而生物对其生活环境变化的反映远较沉积物明显,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指示者。
如现代的珊瑚、腕足类、棘皮动物等都是只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如果在地层中找到这类化石,也就可以推断含有这些化石的地层是在海洋中形成的海相地层。
27沉积相28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亦称相对比原理。
意为相邻的沉积相横向上的依次变化和纵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29交错层理30平行层理31水平层理32同期异相33鲍马序列鲍马序列:浊积岩的岩性一般由数种岩类(砂、泥质、钙、泥质或火山碎屑)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
每一韵律底部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有的为角砾)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了著名的鲍马序列。
单层的韵律层厚十至几十厘米,但整套的浊积岩可厚达数百至几千米。
34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河流沉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
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沉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沉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35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William Smith (1769-1839)----地层学之父于1817年提出。
36角度不整合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
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
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这种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或角度不整合。
这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37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38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由明显一致的相同岩石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构成。
群与群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不整合。
群和组:大都以建群、建组剖面所在的地名命名,如:长城群(Pt),融县组(D3)段和层:大都以岩性命名, 如:砂岩段, 灰岩层.群Group-两个或多个组组Formation-岩石地层学的基本单位段Member-组内命名的岩石实体层Bed-段内或组内命名的独特岩层39组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
岩性上表现为有一定规律性和均一性,它以某类岩石为主,或几类岩石的联合,或以具有其它一致明显岩石特征组成的岩层体。
组的厚度可大可小,可以从不小于一米至几千米,组的界线划在明显的岩性变化面上,也可以任意选定在岩性渐变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