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是新加坡政府必须面临的难题。 但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金融业基础的优势得到 了充分发挥。 新加坡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 完善各种金融制度来积极吸引外资等措施, 确立了 “金融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同时充分把握了国际 金融市场对美元需求的机遇, 适时创立了亚洲美元 市场,并以此为重点加快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这 不仅完善了新加坡的其他金融市场,而且也奠定了新 加坡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 可见,新加坡国 际金融中心是政策推动型的。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财 政 金 融
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大多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抓住了历史机遇,逐渐发展 壮大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回顾各国 金融中心的成长史,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它们 的形成模式。 一种较为普遍的分类方式是将其划分 为自然形成型和政策推动型。 自然形成型是指金融 中心由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而形成, 即当经济发展 到一定水平,自然产生了对金融中心的需求,金融中 心应运而生。 政策推动型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 的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动金融中心的建设,即 在经济环境尚未完全成熟之时政府人为创造、改善条 件以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并促使经济、 金融协同发 展。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将其划分为资金需求拉动型 和资金供给推动型。 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 物之一是大量的资金融通的需求, 由资金需求拉动 金融中心实现资金供给即属前者; 通过扩大资金供 给来刺激资金需求从而形成金融中心的模式即属后 者。 在此,我们对各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进行简要回 顾。
1. 纽约。 纽约是举世闻名的老牌功能型国际金融 中心。 是美国最大的海港,也是世界最大海港之一,位 于美国东北部哈得逊河河口,东临大西洋,具有优越 的地理环境。 自 19 世纪以来,它的贸易就非常发达, 1840 年其贸易量占全国总贸易量的 18%, 几乎相当 于新奥尔良、波士顿、费城和巴尔的摩 4 个城市的贸 易量的总和。 到 1860 年,全国进口贸易额的 2 / 3,出 口贸易额的 1 / 3 均由纽约完成。 ①与此同时,纽约还进 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突破传统的制度瓶颈,其中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 为了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于 1838 年创立了“自由银行制”。 正是由于优越的港口 条件、发达的贸易及制度创新才不断推动了纽约经济 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并在南北战争结束后取代费城而 最终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 着美联储的成立,金融制度的逐步完善,纽约在世界 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二战后,随 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及美国“世界 经济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 位也随之提升, 并成为世界上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 由此可见,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是自然形成 型的。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相对而言是一项 年 轻 的 课 题 , 但 在 30 余 年 的 积 累 中 获 得 了 较 快 地 发展。 随着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以 及更多国家、地区有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 融中心研究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并在国内外学者的 共同努力下不断地丰富和深入。 然而,时过境迁。 自 2008 年 9 月以 来,一场“大萧 条以来最严 重”的国际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且仍在蔓延。 危机二字,顾名 思义,危险与机遇同在。 是危险还是机遇,取决于我 们的应对方式。 因此,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化危 险为机遇、稳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显得尤为 重要,可惜这一课题的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将在本 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新背景下,探讨上海在吸取国际 经验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金融中心的模 式。
3. 东京。 日本东京可谓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后起 之秀。 二战后,日本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并在 20 多年 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东京国际金融中心也随 之崛起。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通过推动工业化,成为 了世界重要的制造中心, 并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 展。 加之,东京优越的地理优势、制造业的崛起、日元 国际化水平 的迅速提高 、80 年代一系列 的金融自 由 化改革及跨国投资的兴旺,为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东京取得的成就是有目 共睹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金融资产交易量和存量曾 经位居世界各金融中心之首,同时东京也跻身于世界 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列。 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 裂,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随之下降。
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关 键 词: 金融危机 金融中心 形成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F8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2382(2011)01-0056-05
一、引 言
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纵观世界各经济强国发展的历史,其发展过 程都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 断增强, 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也日益重要,遗 憾的是,中国却没有一个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 际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战略布局向 亚 太 地 区 的 转 移 , 加 之 2008 年 爆 发 的 世 界 金 融 危 机,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撼动,这给中国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为 此 ,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审 时 度 势 于 2009 年 5 月 发 布 了 《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提出 “到 2020 年 ,基 本 建 成 与 中 国 经 济 实 力 以 及 人 民 币 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为上海国际金 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然而,如何找到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型,打造一 个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 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并 促进经济金融的协同发展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 问题。 因此,通过对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中国 香港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历史的回 顾与比较分析,总结与探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 律和形成模式,这对于上海学习国际经验,在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进而探寻适合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年轻的、 资源匮乏 的、国土面积只有 704 平方公里,人口仅有 483.94 万 的小国,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亚洲美元市场为 特色的,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 一。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政府功不可没。 新加坡在 1950 年代脱离了马来西亚联邦的统治,并于 1965 年 正式独立。 如何面对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缺乏
- 56 -
重改革等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层级和区位构建国际金 融中心,而上海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区域金融中心的 条 件 , 中 国 面 临 的 是 深 层 体 制 改 革 问 题 ; 陈 志 (2007) 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中心作为 “系统的系统”、“组织 的组织”功能,注重以金融信息港为基础系统推动上 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模式,以“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促进会”为核心组织启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 新策略,在借势、造势、用势中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 以更高的起点和要求推进新一轮的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建设;刘刚(2007)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 展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 4 个 变量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比较,认为上海国内金 融中心地位基本稳固, 努力方向是按照国家建设模 式, 分阶段、 有目标地积极推进; 闫云凤、 杨来科 (2009) 以纽约为例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财税 政策, 并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三点启示,即 降低金融业营业税负担、扩大征收范围,降低个人和 公司所得税税负、取消不合理的税前扣除限制,给予 金融行业特殊的税收优惠 ;余永达、王浩(2009)通过 对英国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推动国际金融中心 发展的历程分析,以构建金融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对上 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相关要素的综 合评价,进而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研究有: Patrick(1966)提 出 了 需 求 反 应 和 供 给 引 导 理 论 ,分 析 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 需求反应是指经济增长推动金融发展,供给引导则反 之 ;Park (1989) 认 为 国 际 金 融 中 心 是 银 行 家 们 在 他 们 的 国 际 运 营 中 受 益 于 规 模 经 济 的 自 然 反 映 ;Kaufman (2001)提出,增长强劲的国民经济和具有严格会计制 度、信息披露制度的金融机构以及强大的法律体系, 是一个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
①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东方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82 页。
- 57 -
现代经济探讨 2011 年第 1 期
2. 伦敦。 伦敦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金 融中心之一, 这与英国在 19 世纪的世界强国和海上 霸主地位密不可分。 英国在 19 世纪 30 年代完成工 业革命后,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英镑也被确认为国际货币,伦敦随即成为世界各地资 金集散中心。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 富及交易的活跃,作为英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伦敦也就 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因此,伦敦国 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也是自然形成型的。 当然,伦 敦在此之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应对来自纽约 的赶超和东京崛起的挑战,20 世纪 80 年代, 伦敦实 施了以推动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爆炸式的金 融变革, 来捍卫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目前,伦 敦的金融市场相当发达和具有多样性,其中,在世界 上最有影响力的是货币市场。 例如,已经被确立为国 际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浮动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的伦敦 银行同 业拆放利 率(LIBOR),在企业成 本核算、金 融 产品定价等方面拥有十分重要地位。 另外,金融机构 集聚也是伦敦金融城的又一特点,目前,它汇集了约 50%以上的英国 百强公司及 100 多家欧洲 500 强 企 业都在伦敦设立总部,并有全球大约 1 / 3 的货币业务 在伦敦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