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一^讲稿(13页)一、春节: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春节之大,大在什么地方?第一,大在节期之长。
我们通常说的春节不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其大幕在腊八粥的香味中徐徐拉开,过了正月五元宵节才结束,甚至北方不少地区将“二月二龙抬头”视为春节真正的落幕。
如此,春节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第二,大在内容之多。
民间流传当今一首童谣,以大人劝慰小孩的口吻叙述了春节的活动:“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三。
二三,祭灶官。
二四,扫房子。
二五,磨豆腐。
二六,去割肉。
二七,杀只鸡。
二八,贴花花。
二九,蒸馒头。
三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这首童谣提到的活动不可谓不丰富,若与真正的节日生活相比,却又逊色得多了。
第三,大在过节者之众。
过春节的人,仅国内就有几亿之多,而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传播,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春节的实践者。
第四,大在受重视程度之高。
春节是中国人在行动和情感上都绕不过去的“纽”。
平时再拮据,到了春节也要买件新衣、割几斤肉;平时再慵懒,到了春节也要把屋子打扫干净、整洁;平时再忙碌,到了春节也要放下手头的活轻松轻松;风雪再大、路途再遥远,也阻止不了与亲人团聚的脚步;实在无法团聚的,心头定然升起难以言传的孤独与寂寞,并一定不会忘记送一句祝福、报一声平安。
二、春节的符号系统及其表意手法(一)春节是复杂的符号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春节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具有很强的文化识别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体现在语言、活动和实物等方面。
1、语言符号系统(1)节日名称正月初一的“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别的含义,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等。
正月初一又称元旦、正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三元之日,包含着开端之意。
在中国传统的时空一体的宇宙观中,春节所在的孟春之月、春季,位属东方,五色属青,是阳气生长的季节,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2)春节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主要围绕着春节及其诸多节俗活动而形成,如灶王爷的传说、春节的来历以及过年为啥贴对联、放鞭炮、规矩多等,广为流传的年兽的传说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
这些传说故事,主要解释了春节习俗的来历与意义,总是在春节期间得到更多的讲述,是传承春节习俗知识和意义的重要方式。
(3)春节歌谣谚语春节还有很多歌谣或谚语,主要包括节俗歌谣谚语、仪式歌谣谚语、游艺歌谣谚语、苦情歌谣谚语、时令歌谣谚语等。
比如腊月二三祭灶,北京就有这样一首《祭灶曲》:“腊月二三,呀呀哟,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人间善恶言。
一张方桌搁在灶前,阡张元宝挂在两边。
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果子糖饼子,正素两盘。
当家人跪倒,手举香烟,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替我隐瞒。
”《寡汉怨》反映的是一个人凄凄凉凉、寂寂寞寞的情形,用歌谣的方式特别能够打动人心:“正月里,是泰阳,大年五更真清凉,人家有妻把年过,为什么寡汉不成双。
点上纸,焚上香,自家烧锅去下汤,一壶美酒无需用,家里少个小女郎。
” (4)春节祝辞短信祝辞是春节中互相祝福的语言符号,如“恭喜发财”“人财两旺”“恭贺新禧”等。
春节短信是随着手机、网络平台的使用而出现的新的语言符号,形制短小,围绕着春节习俗、故事、风物等展开,又多含有祝福之意,比如“3 3,这是两个饺子送给你,虽然不太好看,但是馅是我精心调制的,一个包有快乐,一个包有健康,新年了,祝你开心健康每一天!”2、活动符号系统春节的活动以“除夕''为界限分为年前、年后两段。
年前的活动意在辞旧,为过年做准备;年后的活动意在迎新纳福,庆祝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三,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四,家家扫院子。
腊月二五,裁纸糊窗户。
腊月二六,宰羊炖猪肉。
腊月二七,杀了大公鸡。
腊月二八,煮枣把面发。
腊月二九,春联贴门首。
三守岁坐一宿,大年初一拜新春。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春节期间的准备是非常多的:要打扫卫生,要清洗自己;要赶年集,购买过年所需各种物什或原料;要准备、制作过年所需吃穿用度一应物品,宰羊杀猪、生豆芽、磨豆腐、蒸馒头、做年糕、炒果子,汆丸子……还要贴春联、门神、福字等,并在除夕守岁,送旧年离开,迎新年到来。
3、实物符号系统春节的实物符号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1)食品水饺、汤圆(汤团)、面条、糕棵(如年糕,取年年髙升之意;红龟糕,龟形,染红色,象征长寿;还有发棵,有求发达之意)、楼耙、丸子、鸡、鱼、肉、豆腐、豆芽、麦芽糖、五辛盘、欢喜团、糖果、甘蔗、桔子、桂圆、柿饼等。
(2)饮品屠苏酒或椒柏酒,都是具有历史底蕴的春节用酒。
屠苏原本是草庵之名,从前有人居住在草庵之中,每到除夕的时候他就会给周边的邻居送上一记药,让他们把这个药泡在井里,到正月初一的时候饮用井里的水,不生病、不害瘟疫。
后来,有人得到了这个方子也这样来做,但大家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只知道他住在屠苏,就把这个酒命名为屠苏酒。
明代《遵生八笺》里就记载了屠苏酒的方子,其实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喝屠苏酒有特殊的喝法,讲究的是要从年龄小的喝起,这也是和新年重新、重年轻有关系。
唐代诗人顾况在《岁日作》中写到: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同样感慨韶华易逝的还有宋代苏辙的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余。
(3)服饰过年的时候,人们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所以穿的也要是新的,才符合新年对旧年的替代的内涵。
过年不仅要穿新衣,还要戴新帽,过去多戴花、闹蛾儿等,现在会购买金银玉等各种质料的首饰。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里写到:“岁时元旦拜年,道上叩头,戴闹嚷嚷。
”什么是“闹嚷嚷” ?“以乌金纸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
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 (4)装饰品除了对自身的装扮,春节还有一类重要的实物就是装饰品,如年画、春联、斗方、门神、过门笺、窗花、灯笼、中国结挂饰、生肖饰物等。
干花、鲜花、假花也是热门的装饰品。
(5)祭品在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要祭祀“神灵”和祖宗。
当然,我们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这个“神灵”视为自然的代表。
我们中国人祭的是天神、地奇、人鬼,人鬼是祖先、先贤,天神是日月星辰,地奇是山川河流等,所以祭祀表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祭祀是需要有祭品的,如神像、神主、家堂、香烛、纸箔、茶果等。
(6)玩具及其他物品春节也是娱乐的时候,期间有很多娱乐的活动。
玩具,如木关刀、小嗽叭、纸糊的龙灯狮灯、生肖、面具、鞭炮以及压岁钱,都是孩子们的所爱。
送压岁钱是春节期间一个很重要的习俗活动,通常是老人送给小孩子压岁,即压住鬼祟,不使其为害小孩,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
总而言之,春节的实物符号包括食品、饮品、饰品、玩具等等,在亲戚朋友之间的往来中作为礼品来赠送,承载着春节的意义。
很多人都说年味淡了,淡得只剩下“吃” 了,但其实“吃”就是重要的一环,是对春节的传承。
比如,我们过春节吃的饺子,谐音“交子”,具有新旧时间更换之意。
(二)春节符号的表意手法和意义符号是意义的载体,那么春节的符号一般如何表意?大致而言,有以下几种手法:第一,因音成义。
谐音法,指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而产生意趣的方法,既有单字谐音,比如鸡谐音“吉”、鱼谐音“余"、豆腐谐音“兜福”,也有双字、多字甚至整串谐音,比如苹养谐音“必齐”取阖家团圆之意,或者准备一些柏枝、柿饼、桔子放在盒中,称作“百事大吉盒”,寓意新年百事大吉。
第二,因色成义。
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是吉庆的颜色,具有驱邪求吉的功能。
“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联是红色的,福字斗方是红色的,过门笺是红色的,压岁钱的袋子是红色的,挂的灯笼也是红色的。
整体上,我们是用红色把春节装扮起来的。
第三,因形成义。
也就是说,我们会根据实际物象的形状等赋予其一定的意义,如丸子、汤元是圆的,所以象征团圆圆满;饺子形似元宝,所以意味着发财;面条是长的,所以寓意长寿健康。
第四,因意生义。
举个例子,豆芽生长旺盛,于是有了发财旺家之意,许多地方的人过春节都要泡发豆芽。
明代时,北京东西长安街这个位置的住户大多是朝廷官员,来拜年的人特别多。
拜年的人不问张家李家,只管从东到西,一路“望门投帖”。
拜年帖是一张红纸片,上面写着“某某拜贺”。
被拜的人,要么设个门童,要不干脆在门口准备一个红纸袋,称为“代僮”,专门接拜年帖子,又或者准备一个门簿供来客登记留名。
门簿首页往往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是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寿坊巷;一是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是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
春节也包含了一些小的节日,如正月初七"人日”"人节” “人庆节"“人口日” “人七日"。
传说女姻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就有人日节俗了,魏晋后开始重视,唐代之后重视更甚。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戴在头上,或镂金箔来贴屏风的习俗。
此外,这一天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一些地方有吃“七样羹”的风俗。
其中,芹菜的“芹"谐音“勤”、蒜谐音“算”、葱谐音“聪”、芫荽的“芫”谐音“缘”、韭菜的“韭”谐音“久”、生菜谐音“生财”。
另外两种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有所区别,有的地方用鱼,表示“年年有余”,有的地方用肉,代表“大富大贵”。
有时候,人们会把几种表意手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比如过去苏北农村过年时,人们总要在秤钩上挂一条鱼,过了初一再取下,寓意“剩(秤)有余(鱼)、年有余(鱼)”。
通过不同的表意方法,不同的春节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这些春节符号放在一起,共同承载着春节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春节的文化内涵(一)更新从时间的角度看,过春节就是新年对旧年的取代,这种取代具有更新的意义,体现为新年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更受礼遇和期待;旧年则是被人们驱逐的对象。
同样重要的是,人的行为应顺天应时,随时而动,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当时间进行更新的时候,人事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所以,过年期间,人们总要清洗自己的身体,脱掉旧衣换穿新衣;总要打扫房屋,用“新桃”换“旧符",贴门神、吉祥画,从而使一个普普通通的门户處院变得鲜亮、神圣、充满生机;总要吃特殊的食物,如谐音“交子”的饺子来寓意时间的更新;总要走亲访友,互相宴请,以更新社会关系。
总而言之,人们在更新了的环境里,穿着全新的衣服,说着“新年大吉”的吉祥语来迎接并确认着新时间的到来。
(二)庆贺庆贺,是人们对于新生命的一般态度。
如同一个新生儿出世后受到全家的欢迎,面对新生的时间和即将到来的春天,人们也要举行庆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