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检测]1.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
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话剧是文明剧||,京剧则叫旧戏||。
这一时期应是()A.洋务运动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解析:选B||。
从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当时所有的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京剧则叫旧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国人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而把一切中国文化看成落后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正确||。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申明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
下列内容能反映这一宗旨的是()①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②批判封建伦理道德③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④倡导文学革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封建伦理道德猛烈批判||,倡导文学革命||。
①②④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B项正确;③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A、C、D项错误||。
3.1912年||,蔡元培等人曾经发起一个“进德会”||,定下三条基本信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
到北大后||,他也身体力行||。
这说明蔡元培()A.支持新文化运动B.抵制北洋政府C.教育理念先进D.强调个人品德修养解析:选D||。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解读题干可知没有涉及对北洋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教育||,故C项错误;从三条基本信条和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可知是强调个人修养问题||,故D项正确||。
4.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该文应该发表于()A.1913年B.1915年C.1917年D.1920年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新文化运动主张提高劳动者的地位||,说明该文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故选D项||。
5.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对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
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新文化人之所以热衷于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除了其本身思想体系内含的合理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属于长久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非正统的思想学说||。
——摘自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康有为之变法理论”的核心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人充分肯定“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近代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同态度||。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论证史论结合;评价合理深刻;表述清楚流畅;300字左右)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字眼“康有为”可以判断为维新派;第二小问根据维新派的主张即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来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除了其本身思想体系内含的合理价值……它们属于长久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非正统的思想学说”来作答||。
(3)结合两则材料||,紧扣“近代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同态度”这一主题||,可以得出论点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论据列举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主张||,并用阶级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行文流畅、逻辑严密||。
答案:(1)派别:维新派||。
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原因:本身思想体系内含合理价值;它们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压制||。
(3)评析标准:立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论据: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提倡传统下层文化||。
评价:用阶级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进行评价||。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它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
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
”材料反映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D||。
解题首先分析材料||,依据“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批判儒学价值系统”、“为人们接受……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分析||,符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选D项||。
2.民国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
本源所在||,在其思想||。
”黄远生的观点支持()A.魏源的思想B.严复的观点C.陈独秀的思想D.毛泽东的思想解析:选C||。
黄远生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思想”||,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严复主张“君民共主”||,陈独秀主张思想解放||,毛泽东主张阶级斗争||,故C项正确||。
3.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解析:选D||。
陈独秀当时反对孔教||,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此处的“妄人”指袁世凯||,他利用孔教为复辟帝制造势||,成为社会进步的最大阻力||,故A项错误||,D项正确;陈独秀认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仍然有其价值||,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仿效西方||,故C项错误||。
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个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个运动是指() A.维新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解析:选C||。
维新变法是政治改良运动||,没有提出“平民文学”口号||,A项错误;辛亥革命采取暴力手段||,主张武力推翻清政府||,与“平民文学”没有关系||,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涉及思想、道德、文学等方面||,推动了文学的平民化||,但具有仅限于知识分子群体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参与阶层相当广泛||,与材料中“平民文学”“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信息不一致||,D项错误||。
5.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解析:选D||。
解读题意可知||,A项不能体现“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体现改造中国已经进入到思想层面||,故B项错误;C项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但不能体现其“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走向”的作用||,故C项错误;D项正确表述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和社会的引领作用||。
6.陈独秀在1920年12月的《新青年》发表《民主党与共产党》一文||,指出:“资本和劳动阶级未消灭以前||,他两阶级的感情、利害全然不同||,从哪里去找全民意?除非把全国民都化为资本家或都化为劳动者||,才真有全民意这件东西存在||,不然||,无论在任何国家里||,都只有阶级意、党派意||,绝对没有全民意||。
”据此得出的准确结论是() A.陈独秀主张消灭劳动阶级B.当时中国存在两党的对立C.马克思主义影响到知识界D.资本和劳动阶级难以消灭解析:选C||。
材料整体所表述内容为“资本和阶级未消灭前不存在全民意||,只存在阶级意、党派意”||,即强调阶级差别||,这种观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故C项正确;材料中陈独秀未主张消灭劳动阶级||,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不存在两党对立情形||,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和劳动阶级消灭的难度问题||,故D项错误||。
7.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A.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B.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C.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D.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解析:选B||。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选择B项||。
8.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解析:选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仅仅是外部原因||,故A、B项错误;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即内部原因是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的需要||,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9.历史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作品也能反映历史||。
请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对油画《宽容》进行历史解读||。
(要点应包括画面场景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原因;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油画的史学价值)解析:从油画标题《宽容》提取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首先||,调动相关知识||,联系画面中相关人物生平贡献及其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对绘画内容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