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可园导游词范文介绍

苏州可园导游词范文介绍

苏州可园导游词1江苏省苏州市可园风景区位于人民路48号(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基址五代时属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别墅,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其地入大云庵。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筑园,名为近山林。

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又名“乐园”。

沈德潜曾读书于此。

有人误以为是行乐之乐,说是“行乐不可训也”,于是易名“可园”。

园曾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

道光七年(1820_年),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

当时可园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坐春舻、濯缨处诸胜。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

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

临池筑一小亭,取名“浩亭”。

园内广种梅花,杂植桃、李、杏等佳果。

三十一年,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

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学堂。

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

1920_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

园中增植梅树逾百。

“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

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苏州可园导游词2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典型的私家园林--可园,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其始建者为东莞博厦村人——张敬修。

他是一名武将,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而他又是一介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大家请看,正门口“可园”两个大字是张敬修的亲笔书法,每字都是一笔写成,写得苍劲有力,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底。

为什么叫可园呢?园子本来张敬修起名叫做“意园”,因为园林修好了以后,园主人经常邀请文人雅士过来聚会,并且会问他们,自己修建的园林大家感觉怎样啊?朋友都说“可以,可以啊”。

园主听多了觉得可以的以字和意义的意字相谐音,那可字在意字之前就更胜一筹了,就把意园改成了可园。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草草草堂,可能你会问,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名字啊?草堂就草堂,还来个草草草,其实啊这个是园主人做人格言!因为张敬修认为:“用餐也草草,住宿也草草,但是做人不能草草”,故起了这三草堂名来时时提醒自己。

东莞籍中山大学教授李五湖先生为这草堂作了一句对联,是这样子写的:“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

在欣赏园林风光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园可真是一个充满雅意文风之地。

各位团友们,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

然而与其他三大园林想比,可园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私家园林那么简单,它孕育了著名的岭南画派。

所以可园的.声誉还同两位先生有关,这两位先生我们俗称“二居”,即居巢和居廉。

是清末著名的花鸟画家,二居曾经作为张敬修的幕僚生活在可园长达将近二十多年,在可园里长年作画,使其创造了撞粉、撞水的居派花鸟画法,是后来岭南画派的开山鼻祖。

像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都是居廉的弟子。

话说之间,我们已经来到前方的“可轩”。

这就是园主的客厅。

此房不仅门罩透雕成桂花形,地面也是桂花图案,因此,又称“桂花厅”。

据说兴建可轩地板时,要求每个工匠每天加工不得超过两块,多了不但不赏,反而要罚,因此保证了做工的质量,所以至今完整无缺。

大家看到地板中间的那个小孔里没有,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呵呵,很多人都以为是用来排水的一种器具,毕竟中国人喜欢喝茶,但事实上它是为客人送风送香的,当年主人在隔壁小房放一个鼓风机,有仆人在隔壁的小房里用鼓风机鼓风,鼓风的时候再加上些桂花的香料,风由地下的铜管慢慢地冒出,凉风阵阵,所以现在我们称他为“古代空调”,这些都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形式与智慧。

来到这间房子呢,叫做双清室。

双清室它的起名之意来自“人性双清”,说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

那在这里呢有三个地方比较值得大家了解。

首先是我们四周的彩色玻璃,它有四种颜色,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

当阳光照射在彩色玻璃上,是非常的漂亮,同时也减低了阳光的强度。

因为明清时玻璃还是比较昂贵的物品,这些彩色玻璃是当时从西欧、法国和意大利进口而来。

那么第二点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整个双清室的平面布局、地面砖、窗户的结构,都是呈一个繁体的“亚”字型,所以双清室又叫做亚字厅。

那第三个就是这间房间里面最珍贵的文物,就是大家斜对面红色玻璃上的这些字,这些字就是刚刚为大家介绍二居里面居巢先生所创作的,它当年是一首完整的诗词,一共35个字,现在仅存19个字。

走过双清室,请大家转过身来,现在大家看见的就是邀山阁,邀山阁是“邀山入阁”的意思,因为推开窗户近可见黄旗名山,远可见罗浮仙山。

它整个造型是碉楼式的,非常有特色,高17.5米,共四层。

第四层是木质结构。

这邀山阁又被当地百姓称为“定风楼”,因为它四面通窗,仅以10根木柱放在10个石墩上,虽无一钉一铁,但经历百年雨都安然无恙。

邀山阁有两“最”,首先呢,它是当年东莞县城的最高楼层建筑,第二最,它就是清代四大名园里面最高的古建筑。

那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登上邀山阁最高层,领略一下可园的周边环境。

整个可园无论在建筑,还是意境上,都包含了可以、可人、无可无不可这三层意思,因为园主人张敬修在仕途上三起三落。

所以他教育子孙在仕途上可行则行,应止则止。

整个园区除了可轩,还有可亭、可舟、可堂等一系列以可字命名的建筑,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为大家在可园的讲解到此告一断落,感谢各位嘉宾对我讲解的耐心倾听,谢谢各位。

苏州可园导游词3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一隅,后渐废。

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

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

乐园建成后,其东面为正谊书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实为一体。

沈德潜曾读书于此。

有人曾误以为是“行乐”之乐,乾隆间大吏说是“行乐不可训也”。

道光七年(1827年),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成为书院园林,易名为“可园”。

当时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坐春舻、濯缨处等景点。

泾县朱珔来主正谊书院讲席,他在《可园记》写道:“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法可绝故颜,堂曰艳清。

池亩许,蓄倏鱼可观,兼可种荷,缘崖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舫,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庞可步,出廊数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灌缨处,旧园外隔溪即沧浪亭,故援孺子之歌,可以灌缨也。

”由此可见,园址与沧浪亭同源,园名也与沧浪亭同源,取自《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之句。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也曾在园内讲学。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

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

园中增植梅树逾百。

“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在洋务派主持下宣布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并先后颁布《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和《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使留学生可经过考核获得等同科举的仕途出身。

江苏巡抚陆元鼎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作为本地选送出国留学生的专门机构;并于当年选送6名公费生赴英国留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改为存古学堂。

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

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此,“挹清堂”为阅报室,“濯缨处”则为儿童阅览室。

园中植梅百余株,红白绿色俱备,其中古梅“铁骨红”传为黄彭年办学古堂时植,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民国二十五年,举办“梅展”,张默君重来故地。

与邵元冲、汤国梨等步韵唱和,传诵一时。

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荷花满池,梅林书楼,相互掩映。

1951年,可园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办公及师生疗养用,1957年后为苏州医学院使用。

因地势颇低,每逢台风暴雨,积水受淹,“铁骨红”梅等古树于50年代陆续枯死。

园内建筑也年久失修。

1963年,园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医学院曾拨款修缮。

如今的可园归苏州大学管理,是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场所,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苏州可园导游词4谈到苏州园林,大家一定会说拙政园、狮子林和虎丘吧!今天我要游的是可园。

可园,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苏州有这样一个园林吧!它位于沧浪亭对面,面积不大,大约半小时的时间就能游遍它每个角落,它没有大园林那么喧闹和拥挤,处处透露着古代学堂的气息,让游客有一种安静、舒服的感觉。

一进入园林,眼前就是大圆的门洞,上面横着写了四个大字“四时风雅”,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带着这个谜,进入了园内,中间是一个大水池,所有的景色都围绕着水池,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水池四周有:春天的绿柳、夏天的荷花、秋天的红枫和冬天停泊在岸边的小船,四个季节的景色都此时出现了,怪不得叫“四时风雅”呢!四种景物融为一体,简直就是一副画,栩栩如生。

柳树在风的吹拂下轻轻地飘着,好似姑娘的长发,轻轻的,柔柔的。

荷花自然是美的,可在荷叶的映衬下,变得娇小玲珑。

枫叶像一位姑娘站在河边静静地欣赏这一切。

小船停泊在岸边,一根缰绳拴住了它去向。

这么一座苏州园林,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苏州可园导游词5江苏苏州可园又名“近山林”、“乐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48号),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

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

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

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虽然现存园林面积很小,仅四亩半许,但其园址却历史久远,甚至在宋代还是沧浪亭的一部分。

早在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枯别墅一隅,后渐废。

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

元、明时其地并入大云庵。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

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

乐园建成后,其东面为正谊书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实为一体。

沈德潜曾读书于此。

有人曾误以为是“行乐”之乐,乾隆间大吏说是“行乐不可训也”。

园曾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成为书院园林,易名为“可园”。

当时可园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一说抱清堂)、坐春舻(一说坐春舫)、濯缨处等景点。

朱宫赞踌有园记曰:“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法可绝故颜,堂曰艳清。

池亩许,蓄倏鱼可观,兼可种荷,缘崖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舫,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庞可步,出廊数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灌缨处,旧园外隔溪即沧浪亭,故援孺子之歌,可以灌缨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