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全套【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
《竹节人》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
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要求能正确选择材料来写作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
《语文园地》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2.单元重点:(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即(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2)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1)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
(2)为家人介绍景点。
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
《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①通过生活再现表现情感;②通过融入美好的意象表现情感;③选择典型细节来表现情感;④妙用浓烈的氛围表现情感。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已经养成摘抄、积累语言的习惯。
但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多角度品读语言,感受文章的内涵,因此,基于本单元课例的特点,以及《课标》中对于高段阅读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要求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就有所不同。
如《竹节人》主要写了“制作竹节人”“竹节人玩趣” “老师玩玩具”三件事,“制作竹节人”可以采用扫描式阅读法,“竹节人玩趣” “老师的故事”可以采用研读法。
【教法建议】1.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展开阅读,在课堂情境中习得阅读方法,注重文本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问题意识,从揣摩写法与创作意图出发设计阅读教学,精心选择优质信息进行有效补充和拓展,以读促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六年级是在习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仍要从激趣入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9竹节人(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4.学习作者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传统玩具给入们带来的乐趣,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传统玩具给入们带来的乐趣,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传统玩具给入们带来的乐趣,感受作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
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10)五、学习写作方法:1.学一法:融情于事要想让阅读者对作文中叙述的事情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努力用“放大镜”放大细节,选取鲜活、典型、感人的细节去表现文章的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的事来抒发对童年的怀念和尊师爱师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在事件的描述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感动。
这样的真情实感,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2.举一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练一练: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按照融情于事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示例:伞下的爱每个人都认为母爱是伟大,但我认为母爱的伟大更体现在她爱的无私。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我上完课坐在自行车后面快乐的唱着。
正如俗语所说:“夏天的天气娃娃的脸”,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哗哗哗”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上倾泻而下,妈妈急忙停下车从包里拿出了唯一的雨伞,对我说“宁宁,快撑起伞。
”我毛手毛脚地撑起伞放在了妈妈的头上,结果一阵风大风,伞吹反了,单薄的我也差一点被风吹得飞了起来。
妈妈用命令的语气说“郑淮宁,自己打。
”我无奈的把伞移开了,只见雨水顺着妈妈的头了和脸颊流了下来。
雨,不知不觉地停了,这时我发现妈妈的全身湿透了。
回到家,妈妈一个喷嚏接着一个喷嚏。
第二天,她就发高烧了,在这发烧的期间,妈妈不知吃了多少的苦药。
一看到药,我就很难受,若不是妈妈把伞给我,也就不会生病了。
啊,原来母爱是时刻不在,无处都在的,母爱将会陪伴我们一身!制作竹节人“金钩大王”10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宇宙生命的相关知识,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 学习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
4.在读中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讲的关于宇宙生命的知识,理清作者的讲述顺序。
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出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竹节人妙趣横生 爱师尊师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朗读课文,感受宇宙的无边无际。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2. 学习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宇宙生命之谜追求真知 不断探索 爱科学 学科学课后反思《宇宙生命之谜》用大量的材料说明,地球以外是否还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重点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学会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
我根据本课课文较长且是说明文的特点,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结构: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星空知识导入课题,然后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重点学习第三部分。
阅读目的不同,相应的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
阅读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可以选用“分析阅读”,阅读我们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可以采用“补充式阅读”。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精读法”进行“分析式阅读”,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阅读:①这部分内容整体上说了些什么?即要找出主题;②这部分说了什么?即要找出论点;③这部分内容说的对吗?即要学会质疑与判断;④这些内容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即找出自己在这部分内容中所得到的。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可以通过补充资料来阅读,通过查阅资料补充火星的介绍,来明确火星是否能够居住。
11 故宫博物院【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取信息。
学习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有详有略和总分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如果你有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
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词鳌头金銮殿额枋蟠龙迥然不同中轴线(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故宫博物院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1)规模宏大壮丽: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城墙外是五十多十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2)建筑精美: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桂,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