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篇一:高中生物全套第课,课题第课时,课型复习。

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

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物质:蛋白质、核酸;1、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更新过程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背地性(光);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1)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2)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3)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动物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反射)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

这是与应激性不同的。

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

因为: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应激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4)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

要求生物体有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一定反应的特征。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决定的。

5、遗传和变异: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变异:使物种不断变化。

6、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9世纪以前:积累知识阶段;(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9世纪前叶:寻找生命内在联系,概括事实资料;↓ 19世纪中叶:阐述事实资料(细胞学说、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后期:用实验手段和理化知识分析;(二)实验生物学阶段↓生命活动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

四、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概述:生物科学 + 工程技术 1、微观方面:生物工程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成果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超级菌。

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 前景(作用):对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料匮乏、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成就:生态农业。

五、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六、作业:七、后记:“关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增殖、遗传和变异、细胞内寄生、对抗菌不敏感,而对于干扰素敏感等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常见的病毒有牛痘苗病毒、传染性浓泡皮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非典”病毒等。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通过核酸复制的方法来增殖,不进行二均分裂。

病毒体内无核糖体,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

正在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是无生命的物体相似。

病毒在生物进化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的结论:有人认为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类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从这类生物进化而来的;有人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而成的。

2、类病毒:最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

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是一单链核糖核酸分子。

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

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

3、朊病毒: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朊病毒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学者普鲁辛纳。

朊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

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第课,课题第课时,课型复习。

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识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在绪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

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这些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的。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二)实验证明: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另外,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其实,生物体除了常见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

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的有20多种。

(三)种类:20多种。

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类: 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C、H、O、N、P、S、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

如:Fe、Zn、Cu、B、 Mo等。

注:大量元素是从含量上看,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 N、P、S、K、Ca、Mg等;主要元素是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C就没有生命;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重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核酸是由C 、篇二:生物与非生物教学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1生物与非生物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初一年级一、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活动】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的讨论结果。

必要时,给学生提示。

【学生活动】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

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

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

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

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学生活动】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教师活动】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

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活动】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

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

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

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

同时通篇三: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2节细胞的分化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第4节细胞的癌变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