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语文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想联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真正走向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一、语文学习内容生活化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丰富,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
把语文教学引入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
1.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
在现行语文教材里,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语文学习应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与主观理解相对应的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内化出经验和认识。
许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学生生活阅历所限显得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生活作为突破口,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景观、人物、故事等获得更好的体验,与课文的故事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比如学习《背影》,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怀念的情感。
教师就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平凡又感人的事件,并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
在语文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很多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
接着,教师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课文学习当中,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在看到父亲蹒跚背影的内心感受。
这样,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也促使学生理解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学会对父母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2.发掘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在每节课利用课前十分钟,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展示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如“我爱我的学校”、“我是这样学习的”、“我是这样和人交往的”、“抽词语讲故事”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关注生活,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感悟,并组织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能力在自觉的学习中获得提高。
借助校园和教室里学习园地,组织学生编写“语文学习园地”,编辑《语文通讯》《趣味语文》或其它主题内容开展语文学习,这样的生活化了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的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探究的品质。
3.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电视、网络资源成为了语文课程学习的宝库。
首先,利用电视资源开展语文活动。
电视是学生看世界的一扇窗口,从这里既可学做人的道理,学人世间的是非曲直、真假美丑,又能学选材、组材、访谈、评述等“作文”的方法。
学广告语中修辞的妙用。
学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其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可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局限,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课文背景、熟悉人物生平、收集格言警句、探究质疑课文等等。
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再现情境。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影像素材,我们可以探求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资源来再现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影像资料。
当遨游在苏州园林的美景中,恰如一次旅行,真切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关注生活,走向社会。
首先,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丰富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假如去应聘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怎样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与同学产生了误会,怎样写致歉信;想和校领导或课任老师交流,怎样写建议书;利用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来临之时,引导学生利用发短信开发学习语文途径……其次,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学习语文更广阔的天地。
初中生好奇心强烈,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为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多开启“窗口”,让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
比如,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回展出活动来到我们县,我就抓住机会,带学生参观时就给学生布置作业,分别写一则小新闻稿和一篇观后感文章。
为了让学生调动起参观、写作的积极性,我把我们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组又分成两个小组,按小组把新闻稿和观后感稿分解,建立评比办法,开展小组内评、小组间评和两大组评比。
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地寻找学习资料,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程度也会随之提高。
最后,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家庭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理想场所。
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和父母谈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
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设计各种讨论会和辩论会,促进孩子和父母及家庭成员的交流。
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
语文教学生活化,能优化教学过程,使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