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负毯者进军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后,1817年,曼彻斯特的失业工人组织了向伦敦的进军。
他们打算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他们在行进途中,像士兵一样背着折叠起来的毛毯,所以这次运动又称“负毯者进军”彼得卢屠杀1819年8月16日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的一场流血惨案。
由于镇压这次集会的军队,有的曾参加过4年前的滑铁卢战役,群众乃讥称这次流血惨案为彼得卢屠杀。
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
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
集会、游行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
内容: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定义:1832年议会改革为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
也就是“集体统治”。
作用: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意义: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防止独裁统治,还得以和平方式解决利益纠纷,避免暴力冲突。
(英)保守党、自由党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议会里,存在着两党制,1832年改革后,托利党和辉格党分别改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
这两个党仍然交替地操纵着英国的政治。
保守党仍然代表土地贵族特别是大农场主的利益,但50、60年代时,保守党的统治不能再长久维持,自由党已站到了首要地位此时自由党不仅代表大地主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也部分的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两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19世纪前半期保守党占优势50——60年代责有自由党长期执政,在1848到1868这二十年里,即使在自由党在野的四年中,虽然由保守党执政但事实也执行了本质上跟自由党相似的政策。
(俄)西方派、斯拉夫派“西方派”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但不赞成采取革命手段消灭他们,而是主张通过渐进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建立西欧式的君主立宪制,以实现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化。
1848年分裂为革命民主主义派和自由派。
“斯拉夫派”反对走西方工业化的道路,认为西方国家因资本主义工业化而变的腐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就是西方的“溃疡病”他们认为俄国发展的道路是独特的发展的基础是俄国农村公社,主张保留农村公社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他们拥护沙皇制度,政治理想是实现以沙皇俄国为中心的、斯拉夫人的联合。
克里米亚战争即克里木战争,亦称东方战争。
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
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
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
1853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
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
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
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后继者亚历山大二世只得停战求和,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
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美国南部奴隶主同北部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就密苏里地域成立新州是否采取奴隶制问题通过的妥协议案。
在加入联邦以前,密苏里地域大多数居民是自由白人。
1818年,当地政府申请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
南部奴隶主以密苏里地域大部分地区位于梅松-狄克逊线以南为理由,坚持将该地域辟为蓄奴州。
当时自由州和蓄奴州的数目相等,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也相等,密苏里作为自由州或者蓄奴州加入联邦,将直接影响双方力量的对比。
为此,南部奴隶主和北部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820年 3月 6日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妥协,国会最后通过《密苏里妥协案》。
该法案允许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的缅因地区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授权密苏里制定不禁止奴隶制的宪法,规定北纬36°30′线作为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界线。
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保持平衡。
该妥协案虽使南北之间的尖锐矛盾暂时缓和,但是北方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制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美国内战。
斯温运动20年代末,工人运动在许多地区重新高涨起来,农村也不断发生农民骚动,农民骚动开始于肯特郡,然后蔓延到英国南部及东南部,骚动着捣毁打谷机,因为打谷机使许多农业工人找不到工作,同时还焚烧地主的庄园和粮仓。
农民还向各地发信件,申诉他们的痛苦,表示他们的斗争决心。
信的末尾署名“斯温上尉”,所以这个运动又叫“斯温运动’.堪萨斯事件美国内战期间,南北方因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发生争执,南部奴隶主目的想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西部,堪萨斯位于北纬36度30分以北,按《密苏里妥协案》规定应成为自由州,奴隶主却强迫新州居民自己奴隶制的存废,法案一通过,奴隶主反动武装便冲进堪萨斯,企图用武力强行建立奴隶制。
他们的暴行激起北部工人、农民、废奴主义者的极大愤慨,他们自动武装起来,在堪萨斯与奴隶主反动武装进行流血斗争。
堪萨斯事件表明,两种制度的矛盾以发展为武装冲突。
马克思称这一事件为美国内战的开始。
《解放奴隶宣言》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
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邦联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不过没有涉及边境诸州的奴隶,只是让南方奴隶得到自由,被解放的奴隶既没有得到土地,也没有取得选举权。
不过鼓舞了当时反对奴隶制的斗志,促进了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使得美国完成国内统一。
废奴运动在1861年,美国独立后,美国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诸州种植园主实行奴隶制,黑人奴隶是种植园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则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
为了废除农奴制,甚至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是人类近代史反对奴隶制的一次最重要革命。
整个战争进行了四年,林肯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法令,随着南北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美国才得以废除。
(而英国在1807年制定了禁止贩卖非洲奴隶的法案,直到1833年才通过了法律,把奴隶制视为非法。
法国大革命后1784年成为第一个宣布废除奴隶贸易的国家,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直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后,奴隶贸易才基本中止。
)废奴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它打击了南方的奴隶制,实现了美国的统一。
更重要的是,摧毁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为最终废除奴隶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尊王攘夷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随着“黑船来航”事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进入日本,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并签订相关条约。
幕府对西方势力表示了妥协,而天皇却明确表示了对西洋势力的不满。
于是地方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藩镇武士以此为借口,提出了尊奉天皇,排挤洋夷势力的口号,意图依附天皇,打倒幕府代表的中央封建主义武士政权。
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论和主张排斥外夷的攘夷论相结合,形成尊王攘夷运动。
这里的“尊王攘夷”其实用的便是中国的典故,只不过是想推翻幕府势力的藩镇武士阶层打的口号而已,当然,这件事情也是促成以明治天皇为代表的天皇公卿阶层进行明治维新的巨大动力。
倒幕运动从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反对幕府的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
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辞去将军的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
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
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
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
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戊辰战争1867 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
1868年( 戊辰年 )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8日及 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
1月27日,天皇军与幕府军人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
戊辰战争由此开始。
天皇军大举东征,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 在函馆 ),戊辰战争结束。
历时一年半的内战,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彻底失败、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内战把日本从腐朽落后的幕府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为日本建立统一的近代国家奠定基础。
就此,一个新生的日本帝国,开始出现在亚洲的东部。
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
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
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朝鲜)实学派思潮18世纪朝鲜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实用科学(农艺学、数学、天文学),主张学习中国,并利用从中国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注重民族文化,主张实事求是研究现实,发展科技,促进国家发展,文化上反对程朱理学玄学空谈,注重关注社会现实、民生,代表作家朴趾源《放琼阁外传》和丁若镛《述志》。
(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民族起义一般指1857年到1859年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
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
起义爆发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事件,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大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
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印度的独立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并传播到民间。
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鼓舞源泉。
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