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第1课:巧置换问题提出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教学目的1、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学生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创造力;形成设计的意识,并进行表现创作。
3、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在假期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师:图片欣赏完了,我发现好多同学都笑了,谁能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师:原来这些图片都是由两种不同形象的局部组合而成的,我们就是我们在四年级学的“物象重组”。
二、探究新知:1、请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是怎样将事物巧妙的进行置换的?这样的置换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深化主题,使创作的结果更具意义)。
2、命题创作练习:(1)、放:有一个事物发散开来,比一比谁的想法更多。
(2)、收:将同学们的想法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想法对主题的传达效果更好。
3、进行“同题异构”的方法开展想像。
三、创作表现:独立完成,在表现上以手绘为主,还可利用实物照片、图片进行拼贴完成。
四、成果展示: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五、知识拓展:欣赏大师的招贴置换作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教学难点: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学生通过经历图片欣赏、分析、“同题异构”的竞赛活动,发展了创造力;形成了设计的意识,并进行了较好的表现创作。
在美术的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了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第2课:自画漫画像、问题提出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教学目的1、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学习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想象了和创造力。
2、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讨论、创作等过程,学习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对漫画艺术的了解。
3、增进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教师请学生欣赏一些不同风格的漫画肖像作品,建立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二、探究体验:分析漫画的表现手法:教师请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分析图片:1、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2、漫画肖像有那些艺术表现手法?3、漫画肖像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教师小结:漫画肖像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神态特征。
4、抓自己的突出特征。
5、结合欣赏教材爱因斯坦漫画像“漫画”过程图示,引导学生了解既要夸张人物外形特征,又要对人物的神态进行夸张。
6、教师自画漫画像,解决夸张变形问题。
教师便讲解边在黑板上进行夸张变现,使学生创作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引导帮助学生抓自己最主要的特征。
四、成果展示:对于优秀作品及时展示。
教学重点: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
教学难点:学习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反思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讨论、创作等过程,学习了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学习效果不错。
第3课:漫画与生活问题提出漫画的功能有哪些?教学目的1、了解漫画的不同特点、功能和种类,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
2、通过漫画创作,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欣赏、讨论等学习过程,了解漫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
4、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能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欣赏图片二、探究体验:1、结合漫画作品与课本解释漫画:漫画是一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漫画家在生活中观察体味,寻找要表现的内容,并以幽默夸张、寓意、讽刺等手法进行表现。
2、漫画的功能有哪些?课本的图片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本图片,向学生做系统的介绍漫画知识。
(1)、立意:结合课本图片边举例边分析,漫画来源于生活。
如何立意:正确、明确、深刻。
(2)、漫画的功能有讽刺、歌颂、传播、娱乐等功能。
表现手法:教师提示学生一幅画往往是由几种表现手法构成。
(3)、文字作用:使画面主题更明确、深刻。
教师小结:对于“无题”漫画进行分析:换面一斤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不设题目反而含蓄幽默。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形式多样。
四、成果展示:采取班级画展形式展示,评价重点落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板书设计:3、漫画与生活表现形式:单幅表现手法:讽刺、歌颂、娱乐、组成部分:漫画多幅宣传、夸张、巧合文字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漫画的不同特点、功能和种类,以及漫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欣赏、讨论等学习过程,了解了漫画的不同特点、功能和种类,以及漫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
通过漫画创作,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素质。
第4课:身边的风景问题提出这些画面中用线条表现了什么?教学目的1、掌握基本的写生方法,形成正确的写生习惯;学习表现景物的构图规律和用线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线条美的理解,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过程设计一、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检查学具。
二、引入课题:1、请学生看书p8——9页后回答教师问题:(1)、这些画面中用线条表现了什么?(2)、你能说说画家是如何用线条表现事物特征的吗?2、学生回答。
三、新授:(一)、讲解线条的造型作用: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把方凳后,提出游戏规则:那位学生能不画椅子,最后还要把小老鼠画出来?2、请几位学生同时在黑板上把自己想到的方法画出来。
3、探索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黑板上的学生作品,分析那位同学的思路符合游戏要求。
4、教师演示:播放课件。
5、多媒体展示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四、学生自由创作:到生活中去观察、体味,选取美好而富有生活趣味的场景画下来。
五、作品展示,师生点评。
六、小结:线条的造型作用。
七、课后拓展:仔细观察周围环境,表现同一风景的早晨和傍晚。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用线条记录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线条的造型功能。
教学难点:学习构图规律和用线方法,线条表达情感的作用。
总结反思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写生方法,形成了正确的写生习惯。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线条美的理解,提高了发现美的能力。
第5课:从不同的视角表现问题提出你能说出这是从哪个角度观察到的椅子吗?教学目的1、理解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的意义。
2、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尝试创作。
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师生看(飞机起飞的情景),体验从地面飞向高空,视角急剧变换的特殊感受。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2.看雪景,加深俯瞰的视觉感受。
二、感受欣赏:结合教材和图片(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X-k-b-1.-c-o-m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和课件,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1.看视频,师生交谈感受。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中的图片集锦,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拓展: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总结反思在活动中,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
学生能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尝试创作。
从而增强了学生表现的能力,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第6课:操场上问题提出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教学目的1、进行不同的人物动态训练,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尝试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构图。
2、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
3、促进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充分享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过程设计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激情导入:谈话,操场上同学们都在做哪些游戏和运动?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学生讨论交流。
三、欣赏:欣赏图片上的人物动态,了解如何组织画面构图。
四、自由探究:1、分析人物的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2、在画面色彩上,突出表现主题物。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
五、作品展评:1、学生自评,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构图的,以及色彩的运用等。
2、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六、课后拓展:用拼贴等立体的方法表现一幅操场上的画面。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表现不同动态的人。
教学难点: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尝试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构图。
总结反思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人物动态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并能尝试着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进行构图。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
并促进了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意识,充分享受到了美术创作的乐趣。
第7课:盘泥条问题提出盘泥条的方法、要领有哪些?教学目的1、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2、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体会玩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过程设计一、作品赏析:X-k- b- 1.-c-o-m了解成型方法,通过欣赏教材范画,动手触摸、仔细观察陶艺范品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陶艺造型的又一基本方法一盘泥条。
二、探究:尝试盘泥条,观察教材制作步骤图,思考讨论盘泥条的方法要领有哪些? 自己尝试搓泥条、盘泥条。
三、发现问题,质疑解疑:重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问题,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第一步、搓泥条:保持泥条粗细均匀,注意双手配合,力度适当,以防泥条断裂;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
第二步,盘泥条: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粘接牢固。
盘条时要认真仔细,下面的泥条不能太细,否则会立不稳;如果泥条较干则适量涂上泥浆或粘点清水,便于粘牢;在向上盘筑时有可能出现下塌的现象,每连续盘几圈要稍作停顿,待稍干后再盘。
四、掌握技法,盘条成型:第一步,搓泥条;第二步,将泥条盘筑成自己喜欢的形象.要根据构思的独特形状去盘绕造型,可以一边盘条一边创新,盘出来的形象要尽量做到和别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