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面系施工监理质量控制要点培训讲义时间:2012.5.7 地点:宿州监理站讲授:陈国强培训人员:见签到表一、施工前准备工作1、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内容;1)审查承包人的桥面系施工方案承包人应提交桥面系施工方案,桥面系施工方案应详细说明桥面连续体系转换,湿接缝等施工工艺,桥面砼的浇筑及养护措施,施工安全保障措施,有无类似施工成功的施工经历。
人员与设备的数量、性能及匹配是否满足工程进度需要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原材料是否业已检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善等,监理工程师对施工方案是否进行审查批复。
2、梁面凿毛清理清除梁板表面杂物,凿除表面层水泥浆、松散层,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梁体表面与铺装层接触面粗糙度和清洁度。
3、检查各种梁间接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预留连接钢筋、钢板位置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清除伸缩缝处杂物、松散砼。
4、铺装层高程控制自检、监理抽检合格,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5、按设计要求铺设钢筋网片,检查规格、间距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网片下设置砼垫块强度及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要求。
四、施工过程质量控制1、施工过程控制㈠砼的质量拌和与运输1、水泥混凝土的标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配合比设计和组成材料必须经监理组试验审核报总监理代表批准和总监确认后实施。
3、水泥标号、砂、石材料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试验监理对配合比和出厂合格证进行检查。
4、检查水灰比、塌落度符合设计要求。
5、砼严禁人工拌和,混合料拌和必须做到配料准确,拌和均匀。
运输过程中不离析,超过初凝时间的砼不得使用。
㈡、铺装层施工1、砼料摊铺采用人工用锹均匀推平,不得用耙扒铺,防止混合料离析。
2、摊平的混合料先用附着式平板振动器振实,再用振动梁振实、平整。
3、砼抹平必须有二遍以上,平整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表面层不得有收缩缝现象。
4、表面层拉毛处理必须在砼初凝前完成,深浅适中。
拉毛时注意不得扰动粗骨料。
采用横向拉毛、纹槽顺直、美观。
5、摊铺顺序应从一联的一端单幅全宽向前推移施工,中间停止时接缝按工作缝处理并需按规范要求凿毛处理。
6、砼终凝前做好防雨措施,表面层不得被破坏。
㈢、铺装层养护1、铺装层在收浆后按规定及时洒水养生,表面采用土工布覆盖,保证湿润效果。
2、强度低于2.5MPa前不得承受各种符载,低于设计强度70%时,不得通行各种车辆。
五、试验1、审核混凝土配合比,并对原材料进行抽查;2、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现场按1组/孔/作业面的抽查频率制作混凝土抗压强度试块并对混凝土塌落度进行检测。
督促承包人按2组/班/作业面的频率制作试快,做好标识,送养护室养护。
六、桥面附属工程监理及质量控制标准第一节质量标准(一)、桥面铺装施工允许偏差厚度+10mm,-5mm;平整度:水泥混凝土面层1.8mm,沥青混凝土面层1.5mm;横坡:水泥混凝土面层±0.15%、沥青混凝土面层±0.3%;抗滑构造要求要符合设计要求。
(二)、伸缩缝安装允许偏差缝宽要符合设计要求;与桥面高差2mm;纵坡±0.2%;横向平整度(用3m直尺),不大于3mm。
(三)、人行道铺设允许偏差人行道边缘平面偏位5mm;纵向高程+10mm,0mm;接缝两侧高差2mm;横坡±0.3%;平整度5mm。
(四)、栏杆与灯柱检测允许偏差栏杆平面偏位不得大于4mm,栏杆扶手平面不得大于3mm(沿桥梁纵向以每5根立柱为一组采用拉线检查);栏杆柱高差4mm(沿桥抽查20%的栏杆立柱,采用水准仪检查);纵横竖直度4mm(采用吊垂线或经纬仪检查,抽查20%);相邻栏杆扶手高差5mm(采用三角尺检测,抽检20%);外观检查要求无断裂、弯曲现象、直顺美观、无开裂、无蜂窝麻面(表面不大于0.5%,深度不超过10mm)。
灯柱的平面位置纵向±10mm,横向±20mm(采用直尺和水准仪逐个检测)。
垂直度允许偏差±5mm(采用直尺或经纬仪逐个检查);灯柱地面以上高度允许偏差为40mm(采用水准仪测基底、地面高程算得,抽检30%);外观检查包括灯柱基座是否平整美观,金属灯柱外涂层有无划痕、擦伤现象,混凝土灯柱表面的蜂窝麻面是否超过构件面积的0.5%。
设计有规定时按设计要求施工。
第二节质量控制重点(一)、桥面排水工程1、桥面排水工程必须做到纵、横坡符合设计要求,防止雨水滞积于桥面坑洼而渗入梁体;2、泄水管埋设位置应准确,管嘴应伸出结构物侧面10cm,管口周围设置相应的聚水槽,以使雨水保持畅通;3、金属管必须做防锈防腐处理,若使用其他替代设计指定泄水管时,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同意。
(二)、中横梁施工2.1 中横梁施工顺序箱梁安装后,向测量监理工程师报验,确认无误后进行桥面系施工,中横梁施工按照设计图纸规定顺序:先施工每联临近伸缩缝的两道中横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5%时,张拉负弯矩钢束,再分别进行中间两道(三道)横梁施工。
详细施工顺序如下:①5×30m:伸缩缝——1——2——3——1——伸缩缝③6×30m:伸缩缝——1——2——3——2——1——伸缩缝(1、2、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施工步骤)2.2 中横梁下永久支座安装在中横梁施工前,先进行横梁下永久支座安装。
安装注意事项如下:1、支座安装前,检查产品合格证书中有关技术性能的指标,如不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使用。
2、安装前将支座垫石清理干净,用干硬性水泥砂浆抹平,并使其顶面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3、将设计图上标明的支座中心位置标在支座垫石及橡胶支座上,橡胶支座准确安放在支座垫石上,要求支座中心线与垫石中心线相重合。
2.3 中横梁钢筋施工待永久支座及预埋钢板按设计要求摆放稳妥后,连接负弯矩区波绞管,穿好钢绞线束。
在连接负弯矩波纹管时,将波纹管两端接头处采用塑料胶带包裹严密,防止在横梁混凝土浇筑时漏浆,从而影响负弯矩张拉压浆。
然后将箱梁梁端伸出螺纹钢筋焊接连接,按照图纸进行单面焊接焊接长度、焊接质量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之后按照中横梁图纸进行钢筋绑扎,钢筋绑扎前要确定好各钢筋的安放顺序。
钢筋的直径、根数、间距要符合图纸要求,钢筋的接头位置及搭接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钢筋绑扎要牢固、无松动。
2.4 中横梁模板施工横梁模板采用竹胶板,底模纵向用φ48的钢管、横向5×10cm 木方做支撑,下设对拔木楔控制模板卸落。
侧模板采用墙包方式,每两榀梁侧板上、下各设两道φ16对拉螺栓固定。
2.5 中横梁混凝土浇筑在日温最低时,先进行中横梁第一步混凝土浇筑,即浇筑连续接头、伸缩逢外侧中横梁及其两侧与顶板负弯矩同长度范围内的湿接缝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采用罐车运输, 由砼泵车将混凝土运至浇筑点,人工下料振捣密实。
浇筑顺序为先浇筑梁端,后浇横梁,每次分层下料厚度不超过30cm。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土工布覆盖浇水养护。
2.6 负弯矩钢绞线张拉、压浆中横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5%以上时,开始张拉负弯矩区钢绞线,在张拉前对千斤顶及油表进行检查,必须在有效校订期内。
张拉用两端对称张拉,张拉顺序为T3、T2、T1,横桥向按照先张拉两侧边梁、再张拉中梁的顺序进行。
张拉后及时灌浆,并封好工作孔。
然后进行第二步、第三步中横梁混凝土浇筑、负弯矩钢绞线张拉。
①张拉前的准备工作①检查张拉中横梁的混凝土强度是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并在接到试验室张拉通知书后方可进行张拉。
②对所使用的千斤顶、油泵、压力表进行配套检查,并根据千斤顶校验曲线查出各级张拉吨位下油压表读数,与标识牌上的数据对照检查是否有误,以便作为张拉时的控制依据。
③将千斤顶、油泵移至箱梁需要张拉的齿板位置,并把千斤顶卡盘擦洗干净。
④将油泵空转1~2分钟后,令大缸进油,小缸回油,使大缸活塞外伸200mm左右,再令小缸进油,大缸回油,使大缸活塞回零,如此进行2~3次,以排除油管及千斤顶内的空气。
②张拉操作程序检查张拉程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是否进行两端对称张拉。
张拉程序为0→σ初应力→σcon(持荷2min锚固)所有预应力钢束均采用张拉力与引伸量双控,引伸量误差在-6%~6%,若发现伸长量超过范围,立即查明原因,查清后再继续张拉。
③张拉注意事项①千斤顶、油泵、油压表及锚具安装应符合要求。
②千斤顶、锚圈与孔口必须在一个同心圆内。
③初张拉值为控制张拉值的10%,主要是使每束钢绞线受力均匀,并在初张拉后划量测伸长值记号。
④张拉采用“双控”控制,以应力为主,以伸长值进行校核。
④压浆、封锚压浆配合比在施工前报监理、业主审批,水泥采用P.O52.5水泥。
压浆时按已报监理并审批通过的配合比拌制灰浆(水泥),(灌浆前先通过压清水清理孔洞,然后用空压机吹干),掺入灌浆料,用量符合配比要求。
灌浆时应缓慢均匀进行,达到另一端饱满出浆,并达到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封住排气孔再进行加压,压力达到0.6Mpa时持续3分钟后结束,换至另一孔。
每次压浆应留取不少于3组试块。
孔道压浆时填写施工记录,并有监理工程师签认。
压浆过后进行封锚,封锚混凝土标号与梁体混凝土标号相同。
(三)、桥面现浇湿接缝施工3.1现浇湿接缝施工中横梁混凝土浇筑、负弯矩钢绞线张拉施工完成后,即可浇筑现浇湿接缝混凝土。
在浇筑前将已浇筑部分的接头位置进行凿毛处理,必须露出新鲜混凝土。
现浇湿接缝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侧伸出钢筋的焊接,保证焊接长度和焊接厚度。
现浇湿接缝模板示意图如下:现浇湿接缝模板安装完成后,对模板的稳固性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顺序按照从跨中向两端支点进行。
3.2体系转换现浇湿接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85%以上时,即可解除临时砂筒支座,砂筒拆除顺序为:每联由两头向中间对称进行,每半幅由两边向中间进行。
(四)、桥面调平层施工4.1桥面调平层施工桥面调平层混凝土8cm厚,主桥为C40钢纤维混凝土,引桥为C40水泥混凝土,钢筋采用D6冷轧带肋钢筋网片, 网格间距10×10cm。
半幅调平层采取在两侧设两条3.0m宽标准带,先浇筑标准带;再浇筑中间调平层,分两次进行混凝土浇筑。
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测量放线→标准带施工→调平层浇筑(机非隔离栅与人行道护栏之间桥面铺装单独按照标准带标准进行施工)。
4.2测量放线测量人员根据设计图纸,在内侧护栏及。
4.3标准带施工标准带钢筋网片采用纵向铺设,钢筋网片搭接长度大于25cm,在搭接中心及梁端采用铁丝绑扎牢固。
沿标准带内外边线打入梁体钢筋,钢筋间距1m,直径为16mm,焊接3cm高扁铁作模板,测量人员由端横梁中心线开始,每隔2.0M在两侧钢筋上测出标准带顶面高程控制点,并焊接固定扁铁,来控制标准带混凝土浇筑标高。
标准带混凝土浇筑前,将标准带范围内杂物用水冲洗干净,垫好钢筋网片保护层,采用罐车直接运输到浇筑现场(从桥头上桥) ,由人工用劳动车水平运输至浇筑位置,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