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
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
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
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
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
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
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
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
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
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
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
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
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
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
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
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从之。
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
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
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雨亦旋降,岁大丰。
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
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
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
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
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
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臵墩堠。
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
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臵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帝以源有劳,臵不问。
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
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
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
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
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
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
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课:赋税B.俾驰驿之任俾:使,让C.免逋赋杂役逋:拖欠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报:上报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A.①③④B. ①④⑤C. ②③⑥D. 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
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 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
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 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
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 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
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智以闻,诏两责之。
(5分)(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8、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 ,。
(孟子《鱼我所欲也》)(2)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
朱清时说:‚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
我总觉得光抱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
‛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
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
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
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
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也听不懂。
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
‚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