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课时跟踪检测(六)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解析:选B《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与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国情是不相符的,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古代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下每户劳动所得仅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广大农民群众为追求平等、平均社会而做出的选择,不是因为战争环境才颁布,故D项错误。

2.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此举反映()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解析:选A“照旧交粮纳税”是因为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现实革命形势依然需要,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封建地租关系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3.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

这表明() A.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解析:选C据材料“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可知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

4.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

此处“选边”的含义是()A.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B.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C.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D.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解析:选D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解析:选D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故A项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只能表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6.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指太平天国()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不能充分依靠群众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解析:选C“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说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7.(2016·德州模拟)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这反映了()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解析:选B从封建的中央集权到具有近代色彩的地方自治,反映出清政府对地方制度进行了改革,故B项正确。

8.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借烧香宣读誓约并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其用意是“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

这说明岳王会()A.盲目效仿古人不符合时代潮流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C.具有狭隘的民族革命思想D.凸显资产阶级民主精神解析:选C材料中的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但是视野狭隘,没有从反对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故C项正确。

9.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

材料表明革命派()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说明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帝制,有民主的要求,对外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有拯救中华民族的愿望,故C 项正确。

10.(2017·宜宾诊断)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

士绅的态度说明()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解析:选D材料中士绅不同反应体现了其对革命态度各取所需,未真正认识革命,故D项正确。

11.(2017·保定摸底)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

其表现在()A.在政体上采用了责任内阁制B.规定了参议院拥有立法大权C.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严格限制了总统任职的期限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中体现限制袁世凯的措施是实行责任内阁制,故A项正确;规定参议院拥有立法大权是三权分立的表现,不属于限制袁世凯的措施,故B 项错误;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是《临时约法》的原则之一,但并非是限制袁世凯的措施,故C项错误;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总统的任职期限,故D项错误。

12.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

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解析:选D材料中“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说明辛亥革命后实施民主的社会基础非常薄弱,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成都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

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材料二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

(15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引言中概括传教士的印象,从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第(2)问,从纪念时间、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人民日报》社论的标题上结合所学分析特点;从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上概括原因。

答案:(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

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原因: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②是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

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③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14.(2016·洛阳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寻访历史事件当事人,从中获得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20世纪60年代,某大学历史系学生确定了“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研究专题,为了广泛收集资料,搞好这个专题研究,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了一份寻访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调查提问提纲,以下是这份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①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的活动。

②武昌起义后西方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罪行。

③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对抗革命坚持反动统治的罪行。

④武昌起义后各地旧官僚、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的活动。

⑤南北议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经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