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虞美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4课虞美人》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4 课虞美人》课文同步练习(时间:60 分钟分值:70 分)一、基础达标(每小题3 分,共18 分)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玉砌(q i) 强劲(j i n)订正(d i n g )择菜(zh ai)B.罗衾(q i n)似的(s i)刹那(ch d)挫折(cu o)C. 一H向(sh a n g )蜕变(tu i)连累(I e i)马匹(p 1)D.崇拜(ch o n g )迫切(p o)编纂(zu a n)模糊(m o)答案D解析A项,劲j i n g ;项,似sh i;C项,累I e i。

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⑥/②④答案B解析婉约词/ 豪放词。

3.依照现代汉语语法,下列诗句词序调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寒宵霜雪霁。

B.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闻战伐千家野哭,渔樵起数处夷歌。

C.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

D.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高秋张,空山云凝颓不流。

答案B解析 B 项,应为“数处渔樵起夷歌” 。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唐朝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B.李贺字长吉,盛唐时期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主要抒写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内心苦闷,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想象奇特,色彩浓烈,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其人被后世誉为“诗鬼”。

C.李煜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词作,所有作品凄凉悲壮,意境深远,语句清丽,音韵和谐,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D.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南宋词人。

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这些作品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答案A解析B项,李贺为中唐时期诗人。

C项,李煜前期词作非“凄凉悲壮”之作。

D项,周邦彦为北宋时期词人。

5.填入下面《夏日西斋书事》一诗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____________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考生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接选出答案。

在这首名为“夏日西斋书事”的诗中,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

由诗句中的“榴花”“槐影”“满庭”及诗题中的“夏日” “西斋”可知,本诗描绘的是夏日庭院风景,故可先排除A、D 两项。

再由“鸟迹印苍苔”可知,B项比C项更恰当,因为“过客稀”还是有过客的,无法体现出诗人宁静淡远的心境。

而“小院地偏” 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

6.下列对文中加引号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 “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答案C解析C项“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解说有误,除,一般指任命官职。

二、文本训练(9 分)阅读《虞美人》,完成7〜9题。

7.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8.“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3 分)答: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又”字惨甚。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却仍偷息人间,历尽折磨。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②以春水来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三、名句默写(5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答案(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四、拓展阅读(18 分)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 、(2) 题。

(9 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1)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 项,“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此兴悠哉”可以知道是高兴、豪情。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

“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故选B项。

(2)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

词人赋予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

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应注意:①理解诗人的感情,要从上到下逐句理解诗句内容,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综合分析。

②鉴赏分析如何抒情的,要分析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写景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

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如此分析可知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运用的表达技巧是拟人和想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 、(2) 题。

(9 分)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 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 分)( )A.词的上片描绘寒夜独居孤馆的凄迷萧瑟、冷落孤寂的情景,景中见情。

B.“桃源望断无寻处”实写作者因找不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心情痛苦。

C•过片二句用典故,说作者在郴州旅舍,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D.词以景开始,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简练,风格婉转含蓄,凄楚感人。

答案B解析 B 项,“实写”错,应是虚写。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在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使“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的心情。

(2)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把自己的情感移到景物上去,创造出“有我之境”,请举出诗歌中的两处做简要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