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
××
×
练习:
答案:(1)A山顶 D陡崖 E山谷 G山脊 (2)低 高 (3) 1 200-1 300米 100米 300米 (4)B (5)3~4
1300
1200
1100
1100 1200
崖顶海拔高度 崖底海拔高度 陡崖相对高度
1000
1200≤H顶<1300 1000<H底≤1100 100≤△H<300
练习:请你把手握成拳头,将它看成是一个地 形区。右边是该地形区的平面图,左边是它的 等高线图,用你的拳头对照着比比看,你会发 现什么?
五种陆地地形/宏观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 为平直 丘陵:海拔在500 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 m,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海拔在500 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 m,等高线较密集 高原:海拔高(500 m以上),相对高度小, 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 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n-1)d≤△H<(n+1)d 注:n为两点间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 高距。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差
2. A 700 600 500 400 B 300
海拔高度200260000mm<<HHAB<<730000mm
相对高度 (n-1)d≤△H<(n+1)d
答案:300米≤A-B<500米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3)计算坡度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 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山谷: 凸高为低
注意:1.山谷线(等高线 弯曲处)。2.山谷线称为 集水线(水流)。
鞍部:两个山顶 之间的部分
陡崖
陡崖 等高线重合
陡崖
3.等高线地形图
练习:“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写出下 列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和等高线特征。
A山峰/顶 B山谷 C山脊 D陡崖 E鞍部 F盆地
3.等高线地形图 ★★
补充: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公式: △H=H高-H低
(n-1)d≤△H<(n+1)d 注:n为两点间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 高距。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差 读出两点的高度(海拔)或范围,计算出两点的 相对高度或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可以进 一步求出它们的温度差(垂直递减率:高度每增 加100 m,气温下降约0.6 ℃)。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600ຫໍສະໝຸດ 500 400300
200
②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H底,其公式: b-d<H底≤b(其中b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 最小值,d为等高距),如图中陡崖D处底部的 高度(海拔)为200 m<H底≤300 m。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600
500 400
300
200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为ΔH,其公式: (n-1)d≤Δ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 条数,d为等高距),如图中陡崖D的相对高度 为200 m≤ΔH<400 m。
示意图、等 地形特
高线图
征
说明
多条等 陡 高线会 崖 合重叠
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
山脊 山谷
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从A点往两侧海拔数 递减,则L为山脊 (“凸低为高”是山脊)
从A点往两侧海拔数 递增,则L为山谷 (“凸高为低”是山谷)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陡崖
山顶
山顶 等高线
闭合 中间高, 四周低。
③弯度判读:凸高为低是 山谷 , 凸低为高是 山脊 。
注意: 1.等高线数值中心大,四周 小。 山顶:等高线闭合 2.山顶高度大于300,小于 ,中间高四周低 400。 3.示坡线向外。
100 200 300
盆地
注意: 1.中心等高线数值小, 四周数值大。 2.示坡线向内。
山脊: 凸低为高
注意:1.山脊线(等高线弯 曲处)。2.山脊线称为分水 线(分水岭)。
湘教版高二地理 地球与地图 专题复习
知识导航: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五种陆地地形 3.五种海底地形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高度判读、疏密判读、弯度判读) 5.等值线的应用: 6.其他:陡崖高度计算
课程标准
本单元内容是学习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 高考考察的重要部分。其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见图例、注记。 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等 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度向内
侧降低
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地 形
表示方 法
示意图、等 地形特
高线图
征
说明
等高线
等高线
从山顶 凸向低
山 脊
凸向低 处,中 间高于
到山麓 处,其 凸起的 连线叫 高耸部 山脊线,
两侧
分 也叫分
水线
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地 形
表示方 法
示意图、等 地形特
高线图
征
说明
等高线
等高线
凸向高
山 谷
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地 形
表示方 法
示意图、等 地形特
高线图
征
说明
示坡线
闭合曲
画在等
山 线,外
四周低, 高线外
峰 低内高,
中间高 侧,坡
符号▲
度向外
侧降低
根据等高线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地 形
表示方 法
示意图、等 地形特
高线图
征
说明
示坡线
盆 地
闭合曲 线,外 高内低
画在等 四周高, 高线内 中间低 侧,坡
6. a>b
300
200
300
200
>300
<200
200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答案:
(1)BC(2)BC(3)AB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及有关计算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差 读出两点的高度(海拔)或范围,计算出两点的 相对高度或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可以进 一步求出它们的温度差(垂直递减率:高度每增 加100 m,气温下降约0.6 ℃)。
重要公式
①陡崖顶部的高度(海拔)H顶 a≤H顶<a+d
②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H底 b-d<H底≤b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为ΔH (n-1)d≤ΔH<(n+1)d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
600
500
400
300
200
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n-1)d≤ΔH<(n+1)d
答案:200米≤△H<400米
山脊 凸低为
高 盆地
山谷 凸高为
低
鞍部 两个山 顶之间 的部分
陡崖 等高线
重合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例:说出下图表示的地形类型的名称,
并说出字母所在地表示的地形名称。
山顶
山谷
鞍部
山脊
山谷
山顶 山顶
练习:请你把手握成拳头,将它看成是一个地 形区。右边是该地形区的平面图,左边是它的 等高线图,用你的拳头对照着比比看,你会发 现什么?
150≤△H <250
250 150 200
练习2:计算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
××
×
练习2:计算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
1100 1200
××
×
练习2:计算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
1300 1200 1100 1000
练习3:计算图中AB两点的地形?相对温差?
公式:(n-1)d≤△H<(n+1)d 相对温差:6 ℃ ≤△H<10℃
②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H底 b-d<H底≤b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为ΔH (n-1)d≤ΔH<(n+1)d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600
500 400
300
200
①陡崖顶部的高度(海拔)H顶,其公式: a≤H顶<a+d(其中a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 最大值,d为等高距),如图中陡崖D处顶部的 高度(海拔)为500 m≤H顶<600 m。
P8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海拔/绝对高度:
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即两个地点的高度差。单位:米。
等高线地形图怎么来的?
1.等高线的特点: ①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__等__。 ②等__高__距__全图一致。 ③等高线均为_闭__合_曲线。
(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中完全呈现)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__崖__处 可重合。
2.等高线的判读规律: ①高度判读:等高线上的数字表示海拔高度, 数值越大海拔越 高 。
400 300 200 100
②疏密判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 陡 ;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 缓 。
(陡密、疏缓)
2.等高线的判读规律:
经典 例题
4.
风
移动 沙丘
850 860
答案:(1)810-820米 860-870米 (2)C 解析:O与P点的相对高度套用公式: (n-1)d≤△H<(n+1)d,结果为40≤△H <60m,符合这个范围的最大值为C选项。
5.
300 250
200
E
150
100
50
答案: 崖顶的海拔高度(1)250m≤H顶<300m 崖底的海拔高度(2)50m<H底≤100m 陡崖的相对高度(3)150m≤△H<250m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