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平均数(1)主备人:初审人:终审人:【导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导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导学难点】对“权”的理解.【学法指导】类比延伸.【课前准备】查资料理解“权”.【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一组数据88,72,86,90,75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12,12,12,12, 4,4,4,4,4,13,的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有5个20,4个30,3个40,8个50,则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 .三、教师引导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求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总耕地面积总人口)讨论:1.总耕地面积= .2.总人口= .3.人均耕地面积= .4.这个问题中,哪些是数据?哪些是权?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讨论:将所占比例看作它们各自的权,即听占有3份,说占 份,读占 份,写占 份,合计 份。
)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五、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一般说来,如果在n 个数中,1x 出现1f ,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则kkk ff f f x f x f x x ..................212211+++++=,其中1f ,2f …k f 叫做权。
2.完成练习1题.3.完成习题20.1中1题.六、布置预习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1题.平均数(2)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导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 【导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导学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学法指导】数形结合.【课前准备】频数直方分布图的理解.【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成果,说说每个数据的权是多少.三、教师引导1.探究课本P128页“探究”.(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5)计算平均载客量.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五、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阅读课本P128页下面的内容,尝试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2.完成P129页练习2题和P130页练习题.六、布置预习预习《配套练习》“数据的代表(2)”中1,2,3,5题.练习课主备人:初审人:终审人:【导学目标】1.复习加权平均数的计算.2.复习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导学重点】做练习.【导学难点】识别数据与权.【学法指导】类比.【课前准备】加权平均数.【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加权平均数.2.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求加权平均数.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展示预习成果.这些题都与加权平均数有关,要分清数据和它的权.三、教师引导为了从甲、乙两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在同等条件下,教练给两名同学安排了一次射击试验,每人打10发子弹.下面是两名同学各自的射击情况记录(其中乙射中7、10环的记录被污染,但教练得这两个数均不为0发).(1)求甲同学在这次测验中的平均数.(2)根据这次测验,你认为选谁参加比赛较合适?说明理由.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讨论上面的问题.第(2)题,先想想乙射中7环和10环的次数可能分别为多少,再计算这两种情况下乙的加权平均数,然后与甲比较.五、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完成《配套练习》“数据的代表(2)”中6,7题.六、布置预习预习下一节,弄懂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完成P131页练习题.【教后反思】中位数和众数(1)主备人:初审人:终审人:【导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导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导学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课前准备】中位数、众数的相关资料.【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三、教师引导1.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65146 145 158 175 165 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她的成绩如何?2.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讨论上面的问题.五、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完成P131和132页练习题.2.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1800 510 250 250 210210 150 210 150 120120 210210 150(1)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3.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根据表格回答问题:(1)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2)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4.完成P132页练习1题.六、布置预习1.完成练习2题,下节课前展示在小黑板上.2.预习下一节,弄懂例题,把不懂的问题出示在小黑板上.【教后反思】中位数和众数(2)主备人:初审人:终审人:【导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导学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学法指导】数据统计.【课前准备】社会调查.【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2.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展示预习成果。
1.第(1)题的三小问,分别考查哪个代表性数据?2.哪个数据作为目标,才是较高的?3.大约一半人的销售额在哪个代表性数据以上?4.课本中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整理?三、教师引导1.阅读P134页“归纳”,回答气泡图中的问题.2.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1.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 13 14 15 15 15 16 17 17乙群:3 4 4 5 5 6 6 54 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
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人数 2 3 6 14 15 5 4 1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五、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判断题:(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³”)⑴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⑵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⑶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⑶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位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⑸给定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等于最小值和最大值的算术平均数. ()⑹给定一组数据,如果找不到众数,那么众数一定就是0.()2.右面的扇形图描述了某种运动服的S号,M号,L号,XL号,XXL号在一家商场的销售情况,请你为这家商场提出进货建议。
六、布置预习预习习题20.1中1—3题.练习课主备人:初审人:终审人:【导学目标】1.复习众数和中位数.2.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学重点】做练习.【导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法指导】类比.【课前准备】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解决实际问题.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展示预习成果.重点说说数据和它的权. 三、教师引导上面的条形图描述了某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情况:请找出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四、问题导学、展示交流 独立完成习题20.1中4题. 五、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完成5,6题.主要思考这些问题考查了哪些特征数,再解决问题.2.完成7题.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以从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等角度进行研究,些外可以研究其它的相关数量.3.某饮食公司为一学校提供午餐,有3元、4元和5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定一份).右图是5月份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这个月一共销售了10400份饭菜,那么师生购买午餐费用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六、布置预习1.分组完成8题.2.预习下一节,弄懂极差,完成练习,展示在小黑板上. 【教后反思】极差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导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导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导学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课前准备】查阅极差. 【导学流程】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第10题)求极差.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1.极差的定义,它反映的平均水平还是波动情况?2.一组数据3、-1、0、2、x 的极差是5,且x 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三、问题导学、展示交流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 ,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1x ,2x …n x 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1x +1、22x +1…,2n x +1的极差是 .四、点拨升华、当堂达标1.完成练习题.2.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3.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 ,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五、布置预习1.完成《配套练习》“数据的波动(1)”中的题目.2.预习方差,弄懂计算公式,完成练习1题.方差(1)主备人: 初审人: 终审人:【导学目标】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