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首先接诊患者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

2.首诊医师须及时接诊患者,认真问诊、亲自查体,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及时书写病历。

3.急诊患者、留观患者、抢救患者均有完整的复合规范的急诊病历,记录急诊救治的全过程。

4.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必须先行抢救,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坚决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患者。

5.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患者抢救,在未明确收治科室之前,首诊科室必须负责诊治,所有的相关科室须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

6.首诊医师遇重大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向本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医务处或院总值班汇报,以利迅速调集、协调和指挥各有关科室医护人员参与救治。

7.诊断为非本科疾患,需及时转至相应科室诊疗。

8.被邀请科室的会诊医师应为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须及时会诊、作出判断并及时记录会诊意见且必须向邀请科室医师当面交待。

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上报医务处或院总值班协调解决。

9.凡在接诊、诊治、抢救患者过程中未执行上述规定,追究当事人和所在科室的责任。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医疗组由组长医师(高级职称医师)、主治医师(高级或中级职称医师,也称责任医师或质控医师,具体负责本组质量与安全管理)和住院医师(中、初级职称医师)组成。

实行组长医师负责制,由组长全面负责本医疗组的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2.组长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时,应有下级医师、责任护士和相关人员参加。

组长医师每周查房2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每日至少查房2次(早晚查房)。

3.新病人入院后,住院医师应及时查看病人、询问病史、开具医嘱并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随时观察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上级医师查看患者,并按要求及时书写查房记录及日常病程记录。

4.查房时下级医师应带病历及相关资料,汇报主要病史、重要体征、重要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诊疗方案。

上级医师应补充询问病史、复核体征,结合已有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提出进一步诊疗计划,同时对下级医师的治疗方案提出意见及建议。

5.主治医师首次查房应在病人入院后48小时内完成,查房时应进行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分析。

组长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急、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应有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即时查房,确定具体诊疗方案。

6.遇疑难、危重或特殊病例时,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

上级医师应随时听取报告,亲自查看、检查患者,决定诊疗方案,并对下级医师的诊疗工作进行指导。

7.查房内容:(1) 住院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

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诊断不明、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病员。

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病员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意见。

(2) 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书写情况,完成对下级医师书写病历的修改和签名;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 组长医师或科主任查房:应重点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危重患者诊断及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会诊制度1.凡遇疑难、危重病例或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应当及时申请会诊。

会诊包括: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2.会诊医师资质:(1)科间会诊:本院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

若遇被邀科室具有会诊资格的所有医师正在手术或抢救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会诊时,可由下级医师先行会诊,但随后会诊医师必须复查患者、认可会诊记录并签名;会诊有疑难时应及时请示二线值班、咨询医师或科主任。

(2)全院会诊:本院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

(3)院外会诊:本院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

3.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

急诊会诊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医师接到通知后应在10分钟内到位。

平诊会诊应在电子会诊申请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会诊,如需特殊专科(如眼科、耳鼻喉科、妇科等)会诊的轻患者,可到专科进行检查。

4.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危重且需要多科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

全院会诊由科主任提出,报医务处同意或由医务处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

会诊科室应提前将需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处。

会诊时由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并总结,经治医师做好会诊记录。

5.院外会诊:指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1)外院医师会诊:本院不能诊治或诊治有困难的疑难、危重或特殊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处同意,确定会诊时间,发邀请函与有关单位联系。

会诊由申请科室主任或医务处处长主持,主管医师应汇报病史并详细记录会诊意见。

(2)医师外出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由医务处根据其他医疗机构会诊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安排医师外出会诊。

6.门诊疑难病例会诊:门诊病人就诊三次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或因病情疑难复杂而不能立即确诊及处理的,就诊科室应向门诊部办公室提出会诊申请;门诊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了解病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商讨确定参与会诊的科室及相应专家,并与拟参与会诊的专家预约会诊时间;会诊地点为特需门诊,患者应挂参与会诊科室各专家的号,会诊挂号费为参与会诊各专家的挂号费之和。

7.护理会诊:本专科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需他科进行护理会诊的患者,由护士长向护理部提出会诊申请,护理部负责会诊的组织协调工作,护理会诊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紧急会诊及时执行。

8.会诊记录的内容:包括申请会诊记录和会诊意见记录。

申请会诊记录应简要载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

会诊意见记录内容包括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的科别或者医疗机构名称、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

9.会诊医师须亲自诊查患者并书写(发表)会诊意见,注明会诊时间(具体到分钟)。

10.请会诊科室主管医师应按照会诊意见及时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病例等均应组织讨论。

2.讨论由科主任或组长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由经治医师汇报病史与诊疗经过,上级医师补充。

3.各级医师充分发表意见,提出进一步诊治方案。

4.主持人总结讨论要点。

5.疑难病例讨论应详实记录于病历及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上班时间由医疗小组负责,非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或外出等)由值班医师负责。

2.凡遇重大抢救事件,各级医师必须报告科主任,由科主任组织抢救并及时向医务处或院总值班备案;必要时由医务处或院领导协调人员、设备及设施。

3.经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陪同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患者病情、诊疗方案,征求意见并签字。

4.抢救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流程,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准确。

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必须复述后才能执行。

5.抢救中应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具体到时、分。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手术分级标准:根据外科手术技术操作常规,各临床科室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按手术的难易程度、复杂性及风险大小,将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2.手术分级管理范围:包括各类手术、麻醉、介入诊疗等有创操作项目。

3.手术准入管理(1)手术准入包括:手术权限目录、各级医师授权、定期技能评价及资格变更。

(2)手术分类细则:详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分级目录》。

(3)各级医师授权:由医务人员临床资格认定(准入)管理委员会根据医师的技术资质(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及其实际能力水平,确定该医师所能实施和承担的相应手术的范围和类别。

每1-2年对医师进行一次技术能力再评价与再授权后,方可从事临床诊疗活动。

(4)各级医师手术权限①住院医师: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一级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②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二级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③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三级手术,有条件者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四级手术。

④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⑤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四级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四级手术。

⑥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四级手术。

3.特殊手术:须经科内、全院和/或全市会诊讨论,报医务处或院总值班审批/备案,科主任负责签发手术通知单。

(1)特殊身份患者: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保健对象等。

特殊保健对象包括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民主党派负责人等;(2)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的;(3)重大、疑难病例手术;(4)涉及法律风险,可能引起司法纠纷的;(5)邀请外院医师参加手术的;(6)卫生部和重庆市卫生局有其他特殊技术准入要求的。

七、术前讨论制度1. 二至四级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除有严重并发症、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新开展及特色身份患者手术需提交全科讨论外,其他手术均可在病区或医疗组进行,由病区主任或医疗组长主持。

2.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医疗组长主持,手术医师及科内相关人员参加,经治医师必须在讨论前完善必要的检查、作好术前小结及相关准备。

3.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风险与利弊;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手术风险评估、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抗菌药物选择;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术后处理、注意事项及护理具体要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