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贲。

其古诗全文如下: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

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

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

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

我愿过量人,要识拈花意。

【前言】《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是明初画家、诗人徐贲所作的一首题咏诗。

该诗是作者就释迦钵而赋诗,以赠给友人慧古明上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注释】①赋得:古人诗题中的常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的意思。

②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

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有躯体,都要吃饭喝水,因而也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物。

所以,如来以钵为食器,并不是为了传法嗣的。

据《金刚经》云,如来到了吃饭的时间,曾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即诗中“制石钵”之意。

“传法嗣”之事,是说东土禅宗传法,往往以衣钵为信物。

宋僧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记载弘忍传法惠能时之言道:“昔达摩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

今我宗天下闻之,莫不信之,则此衣钵可止于汝。

”③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

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以衣钵相验,在东土禅宗只是一件偶然的事,岂料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世代相传下去,致使后人为了获得正统地位,纷纷抢夺衣钵,引起无数争端。

如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所传衣钵后,南行途中,就曾被人追杀。

④过量人:器识深远的人。

⑤拈花意: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之意。

【鉴赏】北宋欧阳修、苏轼曾创为禁体诗。

欧阳修的作品题为《雪》,序中写道:“时在颍州作。

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

”苏轼的一篇作品题为《江上值雪,效欧公体,限不以盐、玉、鹅、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

由此可知,禁体所禁,一
是直接形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二是比喻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三是比喻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动作的词;四是直陈客观事物动作的词。

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话,就是“离形得似”。

实际上,
这正是禅宗的精神。

即如这首诗中所说,衣钵相传,皆是形迹,怎能作为得道的证明。

是否得道,重在顿悟,重在明心见性,而不体现在衣钵一类外物上。

所以,这首诗一方面对禅宗史作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前期传法的某些方法已经脱离了禅宗本来的精神;另一方面,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表示对一切偶像的冲击。

联系明末狂禅的出现,该诗可谓开其先河。

这首诗,对僧钵授法的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然后提出了自己参道悟法的观点,既勉人又自励,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次,说无论圣人或凡人,都有一个躯体,饮食的时候必然都是需要借助于食器的,因此,“如来制石钵”,其原意并不是专门用来“传法嗣”的。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次,
因为以钵作为传法的信物,是从中国禅宗开始的,从此,钵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说“偶因受余光”。

钵作为信物,从禅宗初祖一
直传到六祖,世代相传,影响深广,这就是“相承成旧事”一句的事实背景。

由于钵取得了传法的重要作用,谁取得了钵,就意味着谁取
得了正统地位,于是佛教史上有了许多传钵争钵的纠纷之事,据说惠能得到弘忍法师所传衣钵后,曾多次被人追杀,“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一句盖指此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