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

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

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

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

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师:有政绩吗?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

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

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

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

驾车的人是谁?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师:用本地话怎么说?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生有困惑)师:联系一下《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一段,(齐背第一段)梁惠王是不是特别想自己国家人口多起来,其实在古代人多就意味着粮食多,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也还是靠人。

师:孔子说人很多啊!他的弟子怎么说?生:然有说“急庶矣,又何加焉?”师:想象一下,其他弟子会怎么说?有学生:人真的很多啊!师:孔子说人很多啊!他的弟子也说人很多啊!为什么这句话不加在后面。

一生:没有价值!师:对,古代的字是刻在竹木简上的,而且不像今天的繁体字,很费事的,废话当然不刻上去了。

〈论语〉作为经典,可是句句都都很经典啊!那么,冉有的问题又有什么价值呢?生(思考后):是考虑怎么管理。

师:是的,冉有是站在治理国家的角度去思考的,体现了他心胸开阔,救济苍生的情怀,这也是儒家的情怀。

师:面对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孔子当然会好好回答,怎么回答的?生:富之。

师:富之就是富民,富怎么理解?生:使动用法,使百姓富裕。

师:你看看,看到一个字,就说什么用法,什么意思,难怪你们不觉得枯燥!说说看,怎么个富?生:至少是温饱吧。

师:对,有饭吃有衣服穿,也就是“均无贫”的无贫(引导学生理解“均无贫”的“均”,即一定等级的均)师:那么怎样才能富起来呢?找找看,孔子提出了哪些措施?生(逐渐找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及其减少赋税等,主要在第五节、第七节和第八节。

(节用爱人结合社会现实谈;使民以时也说说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师:孔子说了‘富之’后,冉有还问了什么问题?生:下一步该怎么办?师:冉有确实是好学生,问问题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那么孔子怎么回答的呢?生:教之,就是教化。

师:怎么教化?生:(逐渐找出)用德礼教化,还有讲诚信,举贤;还有就是向善、庄重和孝慈等。

师:能分一下类吗?生:一类是对百姓而言,一类是对君王自身而言,也就是正己。

师(加以肯定)看来以德治国包括富民、教化和以身作则几个方面,那么,以德治国的结果呢?生(齐读第一段):众星共之。

师:按照孔子的要求做的话,统治者就能垂手而治,像北极星一样,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天下也是太平盛世。

一起翻到书本第五叶,齐读〈礼记礼运〉的一段。

(该文字容易懂,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大同世界的美好)师:大同世界很美好!孔子也为之毕生追求。

大家想想,以德治国能实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德治和法治,结合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和后来的以法治国来谈)师:孔子的德治思想无论是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有积极的意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这一辈子,年幼无知,年少轻狂,可是,终归要慢慢走向成熟,而加强道德修养,以德立人,那是根本,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有力量,充满道德的光辉。

附:公开课的设计《为政以德》教学设计关于选修课,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究与研究。

文化论著的研读,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通过朗读和探讨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为政主张。

3、体会推行德政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重点:德政的内涵课时:一课时(在有课前准备的情况下)课前准备:1、关于孔子的介绍2、关于《论语》3、关于文言积累导入:释题导入。

让学生谈德,德是什么?孔子又是从哪个角度谈德的?(第一节)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以读感知2、字词点拨,积累文言3、概括章节,了解内容富民(3、4、8)教民(2、3、10、11)举贤(11)正己(4、5、6、7、8、9、11、12)二、批语点评,交流心得三、探讨研习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明确:孔子知道“足民”的重要性,“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根本条件。

探究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

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

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

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

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探究三: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总结: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明确:正己、养生、丧死和祭祀探究四: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及其现实意义。

结合韩非子思想和江泽民以德治国和当前以法治国来谈。

四、拓展延伸练习1,课后第五题,感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政治局面。

板书:为政以德富民(3、4、8)教民(2、3、10、11)举贤(11)正己(4、5、6、7、8、9、11、12)经世济民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2识记孔子名言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

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