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学校名称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执教教师崔思敏课程内容体积的认识课程学时第一课时所属学科数学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一、教材分析《体积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中主要采取了以活动的形式认识和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空间,再通过观察与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概念。
体积的概念是学生后续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兴趣浓厚;而且学生具有借助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体积概念比较生疏,属于意会但不能言明的阶段。
通过观看课前学生的实验操作视频,我了解到学生虽然知道物体是有体积的,但物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学生的认知是不够的。
有的会说是跟质量、重量有关,很少学生能用空间来解释物体的体积。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间、以及空间与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的概念,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联想、表达,强化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初步形成物体体积大小的表象。
2.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观察、动手能力,扩展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形成物体体积大小的表象。
五、教学策略课前: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单,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乌鸦喝水”的故事,并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体积。
课中:通过反馈课前的学习内容,深入探索体积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动手操作、集体汇报,初步形成物体体积大小的表象,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课后:通过作业检测,巩固课堂所学①以学定教②活动操作③数据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电子书包、全景课堂学习平台、常态教学白板资源的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课中学习任务单、基础练习、分层练习题若干学具(小正方体)七、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课前学习,感知体积1.在全景课堂发布微视频2.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单1.在全景课堂看微视频2.完成学习任务单①做实验,并拍成视频上传到分享圈。
(实验要求:仿照乌鸦喝水,在一个不满水的玻璃杯子中放入若干石头,看看结果会是怎样的?)注意:在放进石头的前后,水面要标刻度。
②你能解释石头放入前后水的变化现象吗?1.看视频,了解乌鸦喝水的故事;2.通过课前实验,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
③看课本p27,找一件生活中的物品,证明它是占空间的,并拍成视频上传到任务3的分享圈。
④四人小组成员相互看视频,并点评。
课中复习导入,引出新课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什么是面积吗?2.请你指一指长方体的表面积。
3.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个新的概念——体积的认识(板书)学生根据问题回答(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回顾旧知,了解知识之前的关联。
课前回顾,任务反馈1. “乌鸦喝水”的故事与体积有关系吗?2.水真的会上升吗?课前大家都做了实验,我们一起看看实验情况,播放个别同学上传的实验视频。
3.问:请大家仔细听听,他们是怎样解释这个现象的?1.学生根据问题回答2. 学生根据问题回答(因为石头占用了原来水的空间)回顾课前学习内容通过实验反馈,让学生们清楚了解到石头是会占用了水的空间。
探索新知,认识体积,1.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水面上升,是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也就表示石头是“占空间的”(板书:占空间的)。
(1)“占空间”是什么意思?(2)水占的空间指哪里?(3)石子本来在空气中,占空间吗?放进水中水占的空间发生怎样的变化?(4)生活中有很多的物体都是占空间的,但是怎么去证明它是占空间呢?看视频,理解“占空间”。
播放课前任务3,同学们的视频。
1.学生根据问题回答水和石头都是占空间的,由于石头放入水中会下沉,所以占用了水的空间,上面上升。
1.理解“占空间”空间:空间的定义是很广泛的,包括时间空间、宇宙空间、数字空间等。
而在这里简单说,物体所占用的地方。
理解水为什么会上升。
进一步理解占空间。
(5)举例子: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占空间的?2.下面的物体会占空间吗?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汉语词典 智能手机3.体积的概念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像汉语词典占的空间大,手机占的空间小,而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你认为这个概念中关键词有哪些?4.下面的情况,有体积吗? ①字典、排球、一支笔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③长方形、三角形、线段 ★物体指的是“立体图形”(板书)④一张纸、30张纸5.总结:物体(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体积:整个物体所占用的空间大。
“占空间的大小”4.学生指出物件的体积。
①整个物体所占的空间 ②平面图形没有体积 ③立体图形有体积④一张纸是有体积的,不过由于它的厚度的很小,几乎接近0,所以体积也非常的小;但可以先求30张纸的体积,再除以30,求回每张纸的体积。
2.理解“空间的大小”3.认识体积的概念 如:汉语词典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汉语词典的体积。
手机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手机的体积。
4.理解体积指的是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只有面积,没有体积。
紧扣概念分析问题。
基础练习,巩固概念1、推送堂上练习 (一)选择题(在iapd 中完成) ①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
②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
③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A.周长B.面积C.体积1.学生独立在ipad 中完成练习。
2.完成后,看解析。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④假设每个鸡蛋的体积一样,下列哪堆鸡蛋的体积较小?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一堆体积小 第二堆体积小 体积相等 ⑤下面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图形中,哪个图形的体积最小? A B C D ⑥下列哪个物体的体积大? 甲体积大 乙体积大 体积相等 (二)判断题 ①数学书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表面积。
() ②实心球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实心球的体积。
()③衣柜六个面的大小,是衣柜的体积。
()④一个鼠标的体积,就是它占空间的大小。
()⑤把一个橡皮泥压扁(如下图),体积会减少。
( )根据检测数据,分析评讲。
1.什么是体积大?体积小? 2.物体表面大小和所占空间大小有什么不同?占的空间大,体积大。
占的空间小,体积小。
区分面积与体积分层训练,个性学习(A类题)(一)根据下列图形回答问题1.哪几个图形的体积相等?2.哪个图形的体积最小?3.哪个图形的体积最大?(二)判断题①字典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字典的体积。
()②手机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手机的表面积。
()③苹果的体积,是指它表面的大小。
()④长方体的体积大于正方体的体积。
()(B类题)根据问题回答:1.根据下图,原来的积木不动,把它堆成一个长方体,至少要()块小积木?2.根据下图,原来的积木不动,把它堆成一个正方体,至少要()块小积木?1.学生根据刚才的基础练习情况,自主选择分层练习。
2.完成后,看解析。
借助小正方体摆一摆分析问题。
通过分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
根据检测数据,分析评讲。
总结反思,分享心得1.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2.什么是物体的体积?1.学生共谈收获,总结知识。
通过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学与做之间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课后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利用电子书包平台继续完成所有练习并详看解析。
利用电子书包平台深化练习并详看解析。
通过对基础练习、拓展练习的订正、复习,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延伸。
八、板书设计体积的认识(立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占的空间大,体积大占的空间小,体积小九、教学反思《体积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中主要采取了以活动的形式认识和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空间,再通过观察与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概念。
对于学生而言,已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借助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ipad的“全景课堂”开展教学。
通过课前,学生在家把对体积的实验探究拍成视频,通过“全景课堂”推送到班级的分享圈。
从视频中,我了解到学生虽然知道物体是有体积的,但物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学生的认知是不够的。
因此,有学生会说到体积跟重量、质量有关等,这些都是不太正确。
因此,我挑选了一部分说得比较准确的学生视频在课堂中开展探究。
学生对于自己或同学在家做实验的视频也非常感兴趣,看得很投入,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此,学生很快就了解到体积是与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有关,而并非质量或者重量等。
接着,在探究不同物体的体积时,我提出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证明老师是有体积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有的说因为我占了讲台的部分空间,有的说我的衣服因为穿在我的身上就立体起来了等等,本都证明了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继而,我抛出下一个问题,就是平面图形有体积吗?显然,这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解决的,因此我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从而得出平面图形是不占空间的。
最后,我都通过ipad的自动检测功能,开展课堂练习。
首先是基础练习,学生先独立完成、提交,通过自动检测的数据反馈,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出现混淆,因此我把这到练习题【判断题:数学书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表面积。
()】拿出来分析;另外对于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体积是否有变化的问题,学生错误率也比较高,我课前准备了一个圆柱变长方体的教具,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了解到物体的形状变了,但体积没有变。
从而把问题提升到等积变换的认识中,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又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然后,再根据学生基础练习的情况,开展分层练习。
全对的可以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课堂练习;基础题有错的,先完成补充性基础题,再做拓展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纵观整节课,学生对体积的认识还是比较有效的。
但在一些教学环节方面,还可以进行改进。
如:课前一些有争议的视频,其实也可以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开展辩论,通过反例可以让学生加深认识等。
这些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我都会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