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常溢洪道

非常溢洪道

第六章河岸溢洪道
第一节概述
一、泄水建筑物:
用来宣泄洪水期间或其他情况下水库(或渠道)中多余水量以保证大坝安全的建筑物。

包括河床溢洪道(如溢流坝、泄洪闸、泄水孔等)和河岸溢洪道(明渠和泄水隧洞等)。

二、河岸溢洪道的适用条件
1、河谷狭窄,洪峰流量大,采用河床布置有困难;
2、坝体不宜作河床溢洪道;
3、有垭口地形;
4、利用施工导流洞改建。

三、溢洪道分类
1、正槽溢洪道
2、侧槽溢洪道
3、井式溢洪道
4、虹吸溢洪道
一、工作特点
开敞式正面进流. 泄槽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堰水流与泄槽方向一致.
组成: 进水段(引水渠), 控制段,泄槽(陡槽), 消能段,尾水渠.
优点:结构简单,进流量大,泄流能力强,工作可靠,施工、管理、维修方便,因而被广泛采用。

图6-1 正槽溢洪道
二、正槽溢洪道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1、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及泄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水头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

断面形式:岩基上接近矩形,土基上采用梯形。

进口布置形式:喇叭口。

图6-2 溢洪道的整体布置单位:m
2、控制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横断面:矩形
纵剖面:实用堰和宽顶堰
设计要求:有足够的泄流能力.
*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较之宽顶堰可减少工程量。

但施工复杂,多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岸坡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形式:克-奥型、WES曲线型
*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但流量系数较小,需要的溢流前缘较长。

多用于泄洪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B—堰顶长度
H—堰上水头
P—堰高
图6-3 常用的控制堰
3、泄槽段
工作特点:在溢流堰后用泄槽与消能段相接,为使槽内水流呈急流状态其纵坡常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因此又称其为陡槽。

由于泄槽内水流流速较高,设计时必须考虑高速水流产生的冲击波、脉动和空蚀现象,在布置和构造上予以重视,一般应加高、加固泄水槽的边墙,以确保溢洪道的安全。

(1)泄槽的纵剖面设计
泄槽的纵坡一般做成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通常i=1%~5%,有时可达10%~15%。

*变坡:泄槽很长时,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而设。

由陡变缓,变坡处用反弧段连接R8 ~10倍水深,易出现动水压力破坏,应尽量避免。

由缓变陡:变坡处用抛物线连接。

槽底易产生负压。

图6-4 泄槽变坡处的竖曲线
(2)泄槽的平面布置
从高速水流考虑,泄槽在平面上应尽量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实际上,由于地质(形)条件的限制,或从减少开挖、处理洪水归河、有利消能等方面考虑,往往改变横断面,设置收缩段、弯曲段或扩散段。

图6-5 泄槽的平面布置
(3)断面型式
在岩基上一般接近矩形断面,土基上用梯形较多,边坡不宜太缓以防止水流外溢和对流态不利,一般应做衬砌。

(4)弯曲段:渠底超高法—作用是使流量分布均匀并适当改善流态。

对弯曲的泄槽,为使槽内流量分布均匀和改善流态,可将渠底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横向底坡,用重力来平衡离心力。

图6-6 弯道上的泄槽
5)收缩段与扩散段
收缩段的收缩角大小直接影响由于断面收缩而产生的冲击波的大小。

收缩角越小,冲击
波就越小,通常收缩角≤11.25º.
扩散段一般设在泄槽的末端有利于消能.在高速水流的条件下,扩散角不宜过大以免水流于边墙脱离.
4、消能设施
位于泄水槽出口处,作用是为了消除下泄水流具有破坏作用的动能,从而防止建筑物被水流冲刷,保证安全。

消能方式:底流消能和挑流消能。

图6-7 溢洪道挑流坎布置图单位:m
5、尾水渠:当流经泄槽的急流经过消能后,不能直接进入原河道,需布置一段尾水渠,要求短、直、平顺,底坡尽量接近原河道的坡度,以使水流能平稳顺畅地归入原河道。

第三节侧槽溢洪道
一、侧槽溢洪道的特点和布置
1、特点:水流经过溢流堰,泄入与堰大致平行的侧槽后,在槽内转向约90°,经泄槽或泄水隧洞流入下游。

侧向进流,纵向泄流。

2、适用:坝址山头较高、岸坡较陡的情况,尤其适于中小型水库中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中。

图6-8 侧槽溢洪道典型布置
第四节非常溢洪道
一、漫流式
图6-9 漫顶自溃式非常溢洪道进水口断面图 单位:m
(a )国内某水库非常溢洪道示意图 (b ) 国外某水库漫顶自溃堤断面图
1—土堤; 2—公路; 3—自溃堤各段间隔墙; 4—草皮护面;
5—0.3m 厚混凝土护面; 6—0.6m 厚1.5m 深的混凝土截水墙; 7—0.6m 厚、3.0m 深混凝土截水面
漫流式非常溢洪道的布置与正槽溢洪道类似,堰顶高程应选用与非常溢洪道启用标准相应的水位高程。

控制段(溢流堰)通常采用
混凝土或浆砌石衬砌,设计
标准应与正槽溢洪道控制段
相同,以保证泄洪安全。


制段下游的泄槽和消能防冲
设施,如行洪过后修复费用
不高时可简化布置,甚至可
以不做消能设施。

控制段可
不设闸门控制,任凭水流自
由宣泄。

溢流堰过水断面通
常做成宽浅式,故溢流前缘
长度一般较长。

因此,这种
溢洪道一般布置在高程适
宜、地势平坦的山坳处,以
减少土石方开挖量。

二、自溃式 自溃式非常溢洪道有漫顶溢流自溃式和引冲自溃式两种型式。

漫顶溢流自溃式
由自溃坝(或堤)、溢流堰和
泄槽组成。

自溃坝布置在溢
流堰顶面,坝体自溃后露出溢流堰,由溢流堰控制泄流量,如图6-17所示。

自溃坝平时可起挡水作用,但当库水位达到一定的高程时应能迅速自溃行洪。

为此,坝体材料宜选择无粘性细砂土,压实标准不高,易被水流漫顶冲溃。

当溢流前缘较长时,可设隔墙将自溃坝分隔为若干段,各段坝顶高程应有差异,形成分级分段启用的布置方式,以满足库区出现不同频率稀遇洪水的泄洪要求。

浙江南山水库自溃式非常溢洪道,采用2 m 宽的混凝土隔墙将自溃坝分为三段,各段坝顶高程均不同,形成三级启用形式,除遇特大洪水时需三级都投入使用外,其他稀遇洪水情况只需启用一级或两级,则行洪后的修复工程量亦可减少。

自溃式非常溢洪道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缺点是运用的灵活性较差,溃坝时具有偶然性,可能造成自溃时间的提前或滞后。

所以,自溃坝的高度常有一定的限制,国内已建工程一般在6m 以下。

引冲自溃式也是由自溃坝、溢流堰和泄槽组成 ,在坝顶中部或分段中部设引冲槽,如图6-18所示。

当库水位超过引冲槽底部高程后,水流经引冲槽向下游泄放,并把引冲槽冲刷扩大,使坝体自溃泄洪。

这种自溃方式在溃决过程中流量逐渐加大,对下游防护较有利,故自溃坝体高度可以适当提高。

对于溢流前缘较长的坝,也可以按分级分段布置。

引冲槽槽底高程、尺寸和纵向坡度可参照已建工程拟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