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柏拉图的身世背景、时代环境,《理想国》的写作方法、逻辑结构、主要观点等众所共知,这里不再赘言,仅仅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可能对经典著作有偏颇之处,但诚如规范主义研究方法所揭示的,在言语建构起来的世界中,个体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必然带有个人主观的价值评判。

读书报告有不当之处,请老师斧正。

《理想国》所构建起来的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在我们看来,没有现实可能性。

它过去未曾实现过,现在也不是,未来也不会实现。

这纯粹是构建在柏拉图个人主观意愿上的“乌托邦”而已,当然,它是人类历史上所构建出来的第一个“乌托邦”,因此有着它本身的持久的影响力。

《理想国》这部著作也被誉为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经典著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宣扬,在他所构建的理想国中,社会由等级分明的三个阶级组成:爱慕智慧的哲学家统治着城邦,勇敢的令人尊敬的武士负责保卫城邦的安全,而广大的商人、工匠、农夫等则负责城邦的生产与劳动。

三个阶级分别是金质、银质和铜质、铁质的,各自代表着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在这种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柏氏所宣扬的正义。

在这种理想国中,所有的女人归所有的男人的共有,当然,众多的奴隶和外邦人是不可能包括在内的。

而每个人没有任何私产,甚至所有的儿童和教育都是城邦公有的,所有的人在柏氏构建的理想国中,在这种纯粹的“公有制”社会中生活,实现个人发展,也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

柏氏更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

军人政体中,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

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

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而柏氏的《理想国》更多的篇幅在讨论何谓正义,个体正义与城邦正义的分野,城邦的教育问题,教育的内容以及应该如何实施。

柏氏甚至对于城邦公民的教育学科进行了细致的设计。

本人更多的是对柏氏的《理想国》进行批判的,尽管这本书是学界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首先,柏氏所主管臆想的哲人统治没有现实性,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罢了。

城邦到底能否通过教育或者遴选发现出这样的深邃的哲学王来统治城邦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这样的哲学王是否真的能够完美无瑕,不犯任何的错误,更是值得质疑的;这样的哲学王又能否真正保证城邦的持久安全更加没有保障了。

更何况,在柏氏看来,有这样理想的哲学王统治着城邦,根本不需要诸多的法律来约束着哲学王施展手脚,这分明就是纯粹的人治。

这样的人治不会也不可能长久的实现正义,社会治理和国家政治发展必然的要走向法治,这是不可避免的。

柏氏所宣扬的哲人之治,和孔子所谓的“贤人”政治如出一辙,而这种政治治理模式带来只能是无穷无尽的国家混乱和对正义的践踏。

而这种政治治理模式,柏拉图在他的晚年也进行了反思,在他的晚期著作《法律篇》中,他最终转向了法治,认为依法之治才应该是社会治理的常态。

可能是柏氏在目睹了太多的城邦衰落和世风日下后,对于所期盼的哲人统治的失望,进而转向了法治思维。

其次,纯粹的公有制和不允许拥有任何私有财产在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奴隶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

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经济基础,柏氏所说的公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即使在我们国家奋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尚且要进行国有经济公有制改革,保障私有财产,柏氏所说的废除私产,共产共有,我不知道何年何日才能实现。

甚至柏氏在文中第九卷的末尾都写到:“但是我想这种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

再次,柏拉图设想的共妻共子,女人和孩子归城邦公有,妄想借此实现他所认为的“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这很明显的就是赤裸裸的践踏社会伦理。

“但是,我想女人和男人过了生育之年,我们就让男人同任何女人相处,除了女儿和母亲,女儿的女儿以及母亲的母亲。

至于女人同样可以和任何男人相处,只除了儿子、父亲,或父亲的父亲和儿子的儿子。

我们一定要警告他们,无论如何不得让所怀的胎儿得见天日,如果不能防止,就必须加以处理,因为这种后代是不应该抚养的”,这更加是违反人伦道德和践踏人权的。

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这种关于人伦的设想都是难以想象的。

柏氏为了充分实现城邦的整体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邦很多公民的个体正义,这点是否可取,是值得商榷的。

另外,柏氏的写作方法是采用的对话式体裁,文中拖沓累赘,废话很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很多时候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知所云。

当然,柏氏对于老师苏格拉底的感情颇深,对于苏格拉底的惨死始终感觉刻骨铭心,在其著作中让其老师复活,在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样一个远离城邦法律和政治的“城外”的位置——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进行对正义和城邦政制的辩论和探讨,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尽管《理想国》的理想国值得这样或者那样的批判,但是《理想国》的学术价值和地位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理想国》的很多著名观点不论是对过去、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所说的重视教育、教育立法、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对于后世教育学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直卢梭甚至宣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并不如这书名所提示的那样是一部政治体系著作而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书”。

这种教育方式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更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理想途径。

《理想国》更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哲学著作,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柏拉图是人类精神的导师”,怀特海说:“西方几千年来的哲学,只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释”,卡西尔说:“一切构成希腊文化的伟大思想都保存在柏拉图的学说中”。

可见其影响深远。

柏拉图通过对理念的研究,系统地论证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制定了以对立、统一为特征的理念。

黑格尔对此更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辩证法的创立是柏拉图的最高功绩。

《理想国》中尽管对社会阶级进行了明确划分,以金质、银质和铜质、铁质来区分社会等级,但是柏氏也赞成各等级的城邦公民根据个人的后天表现、资质、努力程度实现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转换和改变,这对于破除阶级固化的藩篱,实现阶级之间的上下流动是很有意义的。

即便是在当今社会,它也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