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体公信力分析

媒体公信力分析

媒体公信力分析【摘要】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面对媒体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的局势,我们依然要认识到媒体公信力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价值。

依然要慎重地去分析媒体公信力日益萎缩的种种原因,为重塑媒体公信力找到突破口。

使得我们的传媒业不再是谣言诽闻的发源地,不再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直接的动力。

【关键字】媒体公信力新闻价值非媒体因素从人类传播史的进程来看,有五次“革命性”的发展值得关注,被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五次革命,分别是指: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用、应刷书的发明、无线电技术的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这五次传播史上的革命似乎印证了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总结——人类会从口语时代的“部落社会”走向古登堡时代的“脱部落社会”,接着走向电子时代的“地球村”社会。

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的演变,只要其涉及到人际交往和沟通,传者、受者、媒体公信力就会倍受关注。

本文将从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大步而来,“地球村”概念正在被普及。

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趋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某些特定的时刻媒体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扮演着家长和顾问的角色。

素有“媒介军师”美誉的喻国明先生对公信力的重要性做过精彩的比喻“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他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对他毫无感觉,但是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他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

媒体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

”媒体成为构成我们生存境中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 ,媒体公信力不可争辩成为一个避不开的课题,下来我从三个方面论述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1,媒体公信力能积极为我国媒体性质护航保驾在新媒体时代,公信力是传媒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行业的核心价值追求。

我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口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一方面,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思想理念要通过媒体来传达;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想法也要借用媒体来反馈。

以便更好的贯彻我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自觉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然作为党的耳目喉舌的媒体,只有提高公信力,才能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舆论的作用,实现新闻价值。

我国媒体事业性质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媒体的竞争力,势必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然而媒体公信力源自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源自媒体真实客观,权威准确的报道信息。

但这一理念并未真正被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深知和贯彻。

他们甚至因商业因素和其他目的违反职业道德,曲解了报道的本意,进而削弱了媒体公信力。

2,媒体公信力能够产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经对传媒产业的本质作过这样的诠释,先生认为传媒产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影响力经济”。

认为“所谓传媒竞争,很大程度上比拼的就是其社会能动属性的发挥状况,传媒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社会能动性在多大程度上为推动人们正确地判断形势,优化地作出行为决策打上多少自己作为资讯渠道的烙印”。

其中提到的社会能动属性和资讯渠道的烙印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信赖意味着消费者对媒体的信任和长期忠诚,它是媒体影响力的来源;而媒体影响力的世纪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二是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力,为何普利策当年能一呼百应地让纽约市民为自由女神像募捐?为何《华尔街日报》被称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世界金融的指南针和世界股市的晴雨表?这就说明凡是受众信赖的媒体,他在社会经济,文化众领域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先生在谈论传播功能的课题中重点论述了传播的经济功能,然而在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中却突出强调了社会娱乐功能。

先于施拉姆先生的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学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媒介“三功能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提出媒介“四功能说”,都分别提到了媒体的“社会遗传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众多先贤的权威论述就说明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播中作用巨大。

不过媒体既能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会成为落后意识形态,脑残低俗文化,甚至黄色资讯的不良载体。

在媒体发展思维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这方面的黑暗。

所以媒体公信力对于发挥媒体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媒体公信力积极助推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

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媒体的公信力应该归属到该模式的第五个环“产生什么效果”中去。

而效果及影响力的产生,它是其他“4W”——传者,信息,渠道和受众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媒体公信力本质上是媒体的影响力,是大众传播效果。

在信息社会里,公众每时每刻都被各种媒体包围着,媒体所传达的各种信息都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海量信息化的社会,面对大众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公众所期望的是媒体能够在舆论引导下,守望环境,传承文明等方面,都能起到“社会公器”的作用。

无论信息传达的多少。

都能在大众在一个安全可信的环境中接受各种信息,如果传媒发布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那就传播了正能量,如果媒体报道的东西经不起检验,那产生了负能量。

美国著名学者格博纳的暴力指数研究就印证了这一点。

可见,越强的媒体公信力就越能助推媒体社会公器作用的发挥,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实现更大的新闻价值。

二,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因素分析媒体公信力对于新闻事业和媒体间的竞争至关重要,但是媒体公信力正在萎缩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媒体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思维出发,媒体公信力的变化是由媒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者郑保卫概括出: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内部因素包括五个方面,即媒体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自律规范,传媒的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媒介的定位,编辑方针等新闻观念及经营理念,传媒拥有资源设备的物质条件。

外部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党和国家政府指定的相应传播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与公众对传媒的监督机制,受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

可见,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是众多的。

但本文只从新闻制作,报道模式和非媒体因素三个方面论述。

1新闻制作影响媒体公信力真实就是力量。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但是在新闻制作的的过程,新闻失实,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新就致命地伤害了媒体公信力。

(1)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一大祸根。

近年来,一些捕风捉影,歪曲夸大甚至捏造事实的假新闻纷纷在媒体上登台亮相,这些失实新闻的报道让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大打折扣,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删出教材,十万官员赴英培训等假新闻就造成各种哗然舆论。

严重影响媒体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假新闻在媒体上横扫泛滥。

是因为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者添枝加叶,层层拔高,或者要件残缺,隐瞒事实,或者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或者因果不符。

如《新闻记者》杂志连续评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大假新闻》这些“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的结果。

严重地伤害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抹杀了新闻价值,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了媒体公信力。

(2)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信息发布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挫伤媒体公信力。

如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10亿元非法集资案。

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才使他们置事实情况与不顾,为一个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公司擂鼓呐喊,抹粉涂脂。

使得国内20多万群众上当,酝酿了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非法集资案件。

无独有偶,有偿新闻还有一个孪生兄弟——有偿不闻。

新华社曾经报道,山西繁峙矿难报道中有11名记者收现金、金元宝而隐瞒事故真相。

这种新闻报道严重扭曲了新闻价值,必将影响媒体的美誉度,甚至颠覆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良知,扼杀了媒体公信力。

(3)低俗新闻在新闻制作的领域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被公认为媒体“三大公害”。

低俗新闻主要表现在一些媒体总是不失时机的对明星的绯闻琐事大做文章,甚至合理想象,大肆进行新闻炒作。

在新闻炒作中丧失了对受众和社会的责任,缺失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良知,使媒体丢掉了舆论引导的功能。

这种炒作报道与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命脉背道而驰,不仅使媒体公信力受损,也必将影响媒体的长远利益。

2报道模式影响媒体公信力新闻报道模式是指在一定新闻思想指导下构建的报道新闻事件的标准样式,具体包括新闻报道的语言方式,结构样式和报道形式。

我国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其宣传的功能,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报道标准样式。

然而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写作时必然遵循新闻报道文体的程序化样式。

但是程序化不等于模式化。

一旦将程序化样式定格为模式化,必然会僵化,呆板。

新闻报道就会变得毫无个性和新鲜感,新闻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受众也会疲于这种模式,因而影响到媒体公信力。

(1)语言模式化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多数表现出官话,套话,空话连篇,显得空洞,单调乏味,甚至面目可憎。

会议讲话稿中高频动词汇总是“强调”、“希望”。

甚至一年一度的某些常规工作,除了时间变化外,其他文字可都以照搬往年的,此类新闻虽然形式饱满,但实质干瘪。

这样以来,新闻报道既没有新鲜感,也体现不出新闻的时效性,更无新闻价值可言。

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得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锐减,所以“改文风”也是主流媒体语言模式化急需转变的课题。

(2)结构模式化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体裁,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

如消息这种文体的构成要素就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资料、结语。

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常常被照搬,既使一篇内容简单的消息也全部涵盖所有要素,从而导致新闻稿件的拖泥带水、逻辑混乱。

这种结构模式化的报道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媒体自身,也影响受众对媒体的信心。

3.非媒体因素影响媒体公信力如果将新闻制作和报道模式化归结于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内因子,那么非媒体因素就隶属于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外因子。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

(1)受众因素受众作为一个能动的群体,他们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媒体信息解码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

按照传播学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受众在解码中会出现“偏好解码”、“协商解码”和“对抗解读”三种形态。

受众的“偏好解码”是指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受到观众的完全赞同,这时媒体公信力产出最大效应,和“偏好解读”一样,是媒体公信力发挥的特殊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