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提高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抓住根本途径,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素质人才在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日益显现。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认清形势,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当前。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1800万。
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实力进一步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进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持续保持稳定。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如今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要始终把握
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1998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
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
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坚持内涵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最终通过其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反映出来。
新时期对人才选拔的标准有三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首先来自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而并不是首先来自某种方法,因此愈是信息多元和创新要求高的时代,愈是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
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综合
性和创造性上。
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和创新型人才观对人才标准的核心要求。
其三,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
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应是人才选拔标准的重要内容。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理论上的大胆创新,也需要实践上的锐意改革,它所涉及的因素众多。
如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创新型环境的营造、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在这些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学术一流的师资队伍。
从我国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来看,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师的增长速度一直滞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致使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学质量有所下降,部分教师也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以致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尽管这一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生师比已由2002年的19:1降到2006年的17.93:1,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也由2002的6.08%,增加到2006年的9.31%,但正如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段一样,一流教师的孕育与培养也至少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一项不可急于求成的事业。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依然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为此,不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