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三册》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材分析】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低山丘陵地区、北方的土石山地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

其中,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典型。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以黄土高原为例介绍了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黄土高原虽据我们当地较远,学生对此区域比较陌生,而我们当地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但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刻,如果只按课本上的文字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无趣且不容易理解,知识的实用性也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搜集一些图片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并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让学生学会认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地图,准确地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根据材料,能概括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以黄土高原为例,能够通过图片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通过黄土高原案例分析,能够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在于:首先,本节课抓住了课标要求中对于地理学习能力的要求,且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具体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而在于如何分析成因,进而升华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的一般模式。

其次,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了充分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的条件,最后,教师提前准备好了相关的材料,不仅节省了搜集材料的时间,而且保证了课堂探究的完整性。

本节课的缺点在于:缺少板图的绘画。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黄土高原虽据我们当地较远,学生对此区域比较陌生,而我们当地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但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刻,如果只按课本上的文字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无趣且不容易理解,知识的实用性也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搜集一些图片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并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让学生学会认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效果分析】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黄土高原虽据我们当地较远,学生对此区域比较陌生,而我们当地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但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刻,如果只按课本上的文字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无趣且不容易理解,知识的实用性也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搜集一些图片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并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让学生学会认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材分析】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低山丘陵地区、北方的土石山地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

其中,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典型。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以黄土高原为例介绍了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高二年级地理练习题(黄土高原)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回答1—2
1、






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比南方丘陵山区大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导致
①地表肥沃的土壤流失②沟谷增多、扩大和加深
③黄河下游含沙量增大④土壤盐碱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5、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主要是有哪种因素造成的:
A.人类耕作
B.流水侵蚀
C.风力作用
D.冰川侵蚀
6、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
B.位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地带,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C.位于中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区
7、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无关的是 ( )
A.季风气候 B.过渡性地理位置C.台风影响 D.人口增长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下图完成:
8、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一致
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乙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 D.土地盐碱化
10、造成乙地形区这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②该地区夏季多暴雨③土质疏松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B.增加了耕地面积C.增加了粮食产量D.加重了水土流失
13、做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是:
A.减少人口数量B.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稳产高产田C.发展当地的工业D.停止露天开采煤矿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

据此回答1~2题。

双选14、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A.年降水量B.海拔高度C.荒漠化程度D.人口密度
双选15、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A、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16、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日数、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
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图回答17~18题。

17.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A.a B.b C.1 020米等高线D.1 010米等高线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7~8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