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的目的就是把人拍美,所以,摄影者一定要在被摄人物的脸型气质等都达到最美时再拍摄,不然的话勉强拍了则么也别扭。
如何修饰被拍摄对象,是对摄影者的一个考验,什么时候要拍出反差,表现皮肤的质感,什么时候要较少反差掩盖皮肤的缺陷,都需要有观察和思考的积累经验才能准确作出判断。
例如一般概念中使用平光,是想将较瘦的人拍的显得胖一些,具体方法是利用平光再加上降低相机高度,尽管这种方法能使人显得胖一些,但,人物的鼻孔会露出来,破坏了美感。
这就是使用传统的灯光与相机机位组合的弊端,所谓的救一救不了二。
所以,现在我们通常是使用以姿态造型来改善塑造人物的形象。
“美姿”应该注意技巧。
(一)对于相貌较难看者,应当尽量避免拍摄特写和近照。
(二)对于脸型较胖者,可以适当采用头纱手或者其他小饰物来遮挡,同时也可以提高相机机位。
(三)大小眼睛的拍摄,应该调整被拍摄者的角度,小眼睛者近量靠近镜头。
(四)"翻白眼"的拍摄;应尽量使被拍摄者的眼神朝向一边,扑捉眼神转向的一瞬间,而不是眼睛瞪大的一瞬。
(五)“斗鸡眼”的拍摄;摄影者应尽可能的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使被拍摄者的双眼不同时正对画面出现。
(六)对于脖子较长的被摄者,也应当提高机位,让被摄这位手下颌。
(七)对于尖下巴的人应该使用高机位,被摄者低头的组合方式拍摄。
(八)拍摄“朝天鼻”最困难了,只有不拍摄正面就是了。
日常拍摄积累的拍摄人像的一些小技巧,供大家参考。
通常就是三种常用的构图模式,也叫公式化模式构图;(一)特写(二)七分身(三)全身在拍摄取景时,相机的高度也应该随着拍摄的范围的扩大而下降。
拍摄半身像时候,相机的高度约与被摄者鼻子的高度相等;拍七分身照片时,相机机位约在被摄者的胸部高度;拍摄全身照时,相机的高度应该在被摄者的腰部。
所谓构图,即使在特定的画面景物内,安排各种拍摄要素,以达到表现诉求对象的效果。
现在流行的人像摄影技巧,在构图取景表现主题上通常利用以下方法,写出来大家给以参考指正。
(一)利用前后景深的差异,突出主题人物。
(二)用大小对照的方法,使主体大一些而陪衬物小一些。
(三)利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强调主体。
(四)利用主体静止陪体运动的方式,主构图的稳定性就相对强。
时下人像摄影或婚纱影楼届很流行外景是地拍摄,在外景拍摄时候,光线以太阳下山前1--2小时为最好。
但是,此时光线色温偏低,应在选择胶片时加以注意。
外景拍摄,使用顺光为大忌。
因为这时候光线造型呆板,被摄者的眼睛较难张开而没有立体感,而且顺光较难补光。
如果选用逆光,则广线造型较为生动,眼睛立体感好,补光也容易。
但在运用逆光时不要让光线直入镜头。
自然景致具有摄影棚所没有的魅力,因此外景拍摄时,应先用眼睛去搜寻理想景物,在设法将人加进去,以构图的协调来维持自然景物的完整。
但应该注意,人像摄影的主题是人物,背景应尽量虚化。
还有,如果非特殊需要,无需使用滤色镜,但是不妨尝试一下柔光镜雾化镜等等。
从对摄影事业的态度来看,我主张把摄影家分成基本不同的两类:技术摄影家和主题摄影家。
前一部分人迷恋于相机、镜头和复杂而又神秘的技术问题。
他们的行动使人觉得相机好象是一种可爱的玩物,而不是拍照的工具。
他们拥有最好的器材,并不断追求新型号。
他们象一本摄影百科全书一样,引为自豪的是能把35毫米的底片放大成16 X20英寸的无颗粒照片,对各种相机系列的优点无所不知。
但是他们却难得拍出有价值的照片来,因为他们把全部兴趣集中在拍照的手段(器材)上,而不在目的(照片)上。
那些兴趣在于作品,更准确地说,兴趣在于拍摄主题的摄影家,态度恰恰相反。
他不象技术摄影家那样迷恋于零件和技巧,而是热衷于人物、街景、城市、风光、自然题材、现代建筑、古罗马的遗迹、体育比赛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
他对自己的拍摄目标极感兴趣,因而想把它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从而占有它,把这些照片带回家去,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并且和别人分享这种乐趣和爱好。
对他来说,摄影仅仅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相机对他的吸引力最多不过象打字机对小说家的吸引力那么大。
他觉得摄影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存在于他和他所喜爱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讨厌的必须品”。
因为他知道一个主题能用无数种不同的方法去拍摄,有些影象能够处理得比其它的好,他才和那些摄影技术问题打交道,因而,尽管有些人对摄影工具抱着那样殷勤的态度,仍然是他,而不是那些玩弄技术的人。
创作了足以征服人心的,使人永志不忘的摄影作品。
主题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为了加深对它的印象,让我拿摄影和写作做一个比较。
摄影和写作都是交流思想的方式——有时候摄影被称做“图象的语言”,不是没有缘由的。
一个精神正常的作家,只有他确信有了值得说的和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伸手去拿打字机。
然而从事摄影的人却往往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拿起了相机。
他们所拍的题材是没有意义的老一套,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包括他们自己在内。
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照片问世,原因很简单,有人拍了这样的照片。
并被某些容易上当的图片编辑拿去在杂志上发表罢了。
·这些照片的主题缺乏意味,只不过是…视觉上的废话”。
现在该明白了,决定一张照片有趣还是无聊,决定一个摄影家成功还是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主题。
但这仍然不是全部,不论主题本身怎样有趣,如果不是满怀感情、充分理解之后用形象的方法把它有效地再现在画面上。
结果也会令人失望。
这说明还需要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摄影家本人对主题的热情和兴趣。
对被摄事物发生热情和兴趣是促使我们拍照的原因。
也是产生创造性的活力。
它能使作品面向生活,能使摄影家感情激动,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
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才有希望创作出传情的好作品来。
业余摄影爱好者比起专业摄影家来,有着不可估计的优越性。
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
你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
你可以只选择你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只拍那些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引起你兴趣的东西。
恪守下面的格言必定能大大提高照片的质量:除非主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否则就放过它,省下胶片去拍更好的东西。
显然不能编制一份“有趣”主题一览表,因为一个人觉得颇有趣味的东西,另一个人可不感兴趣。
兴趣是一种自我感觉。
不管你的兴趣多么特殊(例如,我对破碎的海贝感兴趣,在这些海贝当中我看到了一种迷人的雕塑般的形式美,我拍了很多这种不寻常的东西),只要它是真诚的(并不是由于赶时髦而拍这样的主题),你的路子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的反映如何,也应该继续干下去。
记住这一点后,我想请你进一步区分一下下面两类主要的主题和被摄体:动态的和静态的非人工静态的和人工静态的然后再讨论一下其它几种被摄体和主题;上像的和不上像的摄影的和文学的摸得着的和摸不着的没意思的和摄影上老一套的不适宜拍照的你可能听说过“上像”这个词,也懂得上像的被摄体拍出的照片比不上像的要好。
可是,你是否也懂得,是什么因素使被摄物成为上像或不上像的呢?在我列举最重要的上像与不上像被摄体的特性和技巧之前,我必须向你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一为什么某些因素能使一个被摄物在照片上具有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而另外一些因素却能使照片令人失望。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和相机在“观察”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一枝红玫瑰可能以它鲜艳的色彩美使人感到愉快,可是用黑白胶片拍出来以后,现实中使我们陶醉的色彩在照片上成了灰色影调,红花和绿叶的颜色呈现相同的灰色,它们之间的反差没有了。
照片中没有留下被摄物原有的精彩之处,因而成了废品。
原因在那里呢?因为眼睛和相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同,这里当然指的是颜色。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到过长满红杉的地方,你被这种树的壮观所折服,为了留作永久纪念,你拍了许多胶片。
但当你放映这些幻灯片时,你会大吃一惊:现实中雄伟的大树看起来和普通树役有什么两样。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的被摄物缺乏比例感,照片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明这些树木的巨大尺寸—一这本来是它们的最大特点,你是为此而拍照的。
没有比例,它们似乎很矮小,在幻灯投影中它变小了,和其它树木—样了。
这又是你和你的相机的观察方式不同的缘故。
第三个例子:你参观了一场汽车大赛,兴奋极了,情不自禁地拍了许多汽车以每小时160英里的速度从你面前呼啸而过的照片。
为了使照片清晰,你用了最高的快门速度。
从某一点上说,你是成功了,照片确实很清晰,没有错。
但准确的说,它们是停止不动的。
赛车的气氛、令人激动的场面以及“速度”这个要素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一堆无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鉴别价值、没有感情的照片。
这仍然是因为你和你的相机对相同的比赛所作的反应不同。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你不能简单地把相机对准一个有趣的目标,按下快门,就期望得到一张获奖照片。
实际上,一张美丽少女的照片不一定就是一张美的照片。
为什么呢?因为“美”不一定就是“上像”的特性,象前面提到的红玫瑰那样。
拍出照片也不一定就有趣味,象赛车的例子就是证明。
以上所举各个例子,不论是美的还是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既美又有趣的东西,拍出照片来却都令人失望。
那么,做为一个一心想拍出好的照片的摄影者应该从这里学到什么呢?从这可以学到的是,必须懂得有趣的主题和被摄物虽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这张照片必然是成功的。
形象生动是一张好照片必不可少的。
但是一个被摄体要在照片上表现的生动,,除了它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具有上像的特性。
那么,使被摄体上像与不上像的那些神秘的特性是什么呢?很难用一个公式来回答。
因为一定程度上它是随着提问人的艺术观点而有所不同的。
用传统摄影家的眼光来看,金发碧眼、S型曲线和惟形物体常被认为是上像的特征,但较少保守和兴趣广泛的摄影家考虑的范围就更广一些了。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简洁我认为简洁应该列为被摄体具有“上像”特征的第一条。
认为画面上挤满了物体似乎比只拍少数几个要好,这是初学者常犯的一种错误。
他们没有弄明白。
相机能够记录镜头视野之内的“每样东西”,而人眼却是有选择的。
通常眼睛只对景物的某特殊方面发生兴趣。
大脑控制中心过分地重视某一部分景物,但照片上的细小部分却迫使眼睛给它们和其它重要部分以同样的注意、这样一来,它们便冲淡了甚至破坏了照片的整个艺术效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被摄物时,首先必须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把它从周围环境之中,从分散注意力的杂物之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提炼出那些吸引我拍照的视觉美来?我们应该首先“清理现场‟‟(这个词是比喻,也是事实),然后才着手拍照,并且根据条件尽可能好地完成它。
如果条件许可,我就把无用的东西从取景器里排除掉(例如拍人像或拍合家欢时,就可以这样“清理”背景)。
如果被摄体是一个小小的雕塑品、可以把它拿到更合适的背景前面去拍。
如果不允许这样做(也许雕塑太重或者不允许碰它),就用自己的背景,一块纸板或无缝背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