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合同的效力(提纲)

第四章合同的效力(提纲)

第四章合同的效力重点问题: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的关系合同的生效条件附条件和附期限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相关法条1:《合同法》第39条《合同法》第40条、第41条、第52条、第53条相关法条2:《合同法》第8条、第44条《合同法解释(-)》第9条《合同法》45、46条。

相关法条3:《合同法》第47条、第48条、第51条《民法通则》12条《民通意见》6、89条。

相关法条4:《合同法》第49条相关法条5:《合同法》50条《合同法解释(-)》第10条相关法条6:《合同法》第52条、第53条《合同法解释(-)》第4条《民法通则》第58条、第59条相关法条7:《合同法》第54条、第55条、第56条、第58条、第59条、第97条。

《合同法解释《-)》第8条。

《民法通则》第59条、第60条、第61条《民通意见》第73条、第74条。

相关法条8:《合同法》第57条、第128条、第98条。

相关法条9:《合同法》第45条、第46条。

《民法通则》第62条《民通意见》第75条、第76条。

第一节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一、合同生效的概念和内容:所谓合同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拘束力,即对合同当事人乃至第三人发生强制性的拘束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效力。

合同的效力本身介入了国家意志。

一、合同生效的概念和内容:1.对当事人而言,合同的效力表现为:A.合同当事人因合同而产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的保护;B.合同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否则,要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2.对第三人而言,合同的效力表现为。

A.第三人不得非法干涉和侵害因合同而产生的权利;B.允许债权人在特定的情况下主张代位权和撤销权。

3.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常常是紧密相连的。

A.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即生效,此时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同时发生。

B.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两者存在的价值不同。

合同是否成立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一致;而合同是否生效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体现国家对合同关系的评价。

②两者产生的效力不同。

合同成立后,当事人不得对自己的要约与承诺随意撤回,否则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生效后,合同当事人应履约,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

③两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不同。

合同不成立的后果仅表现为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赔偿责任;而合同无效的后果除要承担民事责任以外,还可能产生行政上和刑事上的责任。

④合同解释制度可弥补合同成立中的缺陷;而合同是否生效,一般不通过合同解释制度来弥补。

⑤无效合同不具有可履行性;而合同不成立时,若当事人自愿作出履行的,可认为合同已成立。

⑥两者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

对于合同不成立,国家不会主动干预;而对于因内容违法导致合同无效的,国家会主动干预。

二、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一)合同的成立要件与有效要件:合意是合同的成立要件。

合同的有效要件是法律评价当事人合意的标准。

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以及《合同法》第7条、第9条的规定,一般认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在特殊情况下,合同除具备一般有效要件外,还须具备特别有效要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二)成立与生效的关系类型:1.绝大多数合同,成立即生效(《合同法》第44条第1款)即合同成立时生效。

2.以下合同,成立时并不立即生效,而等待生效条件完成后始生效(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并以此为生效条件的,当事人办理了批准、登记手续后始生效(《合同法》第44条第2款)即履行法定手续后生效。

(2)合同附生效条件的,自条件成就时生效(《合同法》第45条)。

即条件成就时生效。

(3)期限届至时生效。

3.以下合同,虽然成立,但不能生效:①前述2下第(1)项,当事人未能成功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

②前述2下第(2)项,生效条件未能成就的。

③被确认无效的合同,自始无效(自合同成立时即无效),故不存在生效问题。

④可撤销的合同被撤销后,合同自始无效;但被撤销前或不被撤销的,是成立并生效的。

⑤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合同还有实践合同等。

特别关注:可见,合同不(未)生效与合同无效是两码事。

三、合同效力与一般拘束力1.一般拘束力:(1)一般拘束力是指合同一旦成立,对当事人产生的一般法律约束力。

该约束力的内容就是: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合同法》第8条、《民法通则》第57条);(2)合同一般拘束力产生的前提是合同已经成立;(3)任何合同的一般拘束力内容都是一样的。

2.合同效力:(1)合同效力是指合同生效后,于当事人之间产生的双方在合同中表示的效果意思(《合同法》第44条)。

(2)合同效力的产生前提不是合同成立,而是合同生效;(3)每个合同中当事人的效果意思都会不同,故任何合同的效力内容均不完全相同。

四、格式条款的效力:格式条款,又称标准合同、标准条款、格式合同等。

格式条款在下列情形下无效:(1)格式条款具备《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情形之~。

(2)格式条款具备《合同法》第53条规定的情形。

(3)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免除其责任、或加重对方责任、或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

第二节附条件的合同和附期限的合同一、附条件的合同(一)附条件合同的含义(二)条件的构成要件1.构成条件的事实的要件(一)应为将来发生的事实。

特别注意:①若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作为生效条件,等于未附条件;②若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作为解除条件,应视为该行为无效,因为当事人根本无进行该行为的意思。

(二)条件的构成要件1.构成条件的事实的要件。

(2)应是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的事实。

特别注意:①若将确定将来会发生的事实作为“条件”,实际上并非条件,而是期限。

【提示】附条件与附期限的一个重大区别,即在于后者是肯定会到来的,具有确定性。

②若将肯定不会发生的事实作为生效条件,视为该行为无效(《民通意见》第75条)。

③若将肯定不会发生的事实作为解除条件的,视为未附条件。

2.不得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1)法定抵销不得附条件(《合同法》第99条);(2)票据背书不得附条件(《票据法》第33条)。

3.条件的分类:(1)延缓条件、解除条件:①延缓条件,又称停止条件、生效条件。

②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失效条件。

(2)肯定条件、否定条件:①肯定条件,又称积极条件,指条件本身为“发生某种事实”。

②否定条件又称消极条件,指条件本身为“不发生某种事实”。

(3)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大概地将以上四个分类组合简单图示如下:①肯定、延缓条件:如……,就………;②肯定、解除条件:如……,就不……;③否定、延缓条件:如不……,就……;④否定、解除条件:如不……,就不……。

4.条件成就规则(《合同法》第45条):(1)原则上,所附条件将来成就与否,应以其自然状态发生为准;(2)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者,应视条件已成就;(3)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者,视为条件不成就。

附期限和附条件的区别关键在于期限是一定能够到来的,而条件则是不确定的。

始期与终期的区别在于期限到来之时是合同发生效力还是效力终止。

第三节效力未定的合同一、效力未定合同的含义效力未定合同,又称为可追认的合同,是指合同成立后,其有效还是无效处于不确定状态,尚待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同意(追认)或拒绝的意思表示来确定其效力的合同。

可追认的合同有四类:一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不相适应的合同;二是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三是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四是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订立的合同。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不相适应的合同:(一)《合同法》第47条:1.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权:(1)追认权为形成权,一经追认,即转为有效合同,且自始有效;(2)追认的形式限于明示方式,沉默与推定均不为追认的方式;(3)追认的意思表示应向相对人为之;(4)经相对人催告后,追认之意思表示应在1个月内为之。

2.法定代理人的拒绝权:(1)拒绝权亦为形成权,一经拒绝,即转为无效合同,且自始无效;(2)拒绝的形式包括明示、沉默与推定形式;(3)经相对人催告后,法定代理人保持沉默者,视为拒绝。

3.相对人的催告权:(1)催告是指相对人告知法定代理人其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缔约之事实,并催法定代理人作出追认或拒绝之意思表示;(2)催告权本身不改变实体法律关系,故不是形成权。

(二)对《合同法》第47条的理解4.相对人的撤销权(1)撤销权为形成权,一经撤销,合同自始无效;(2)惟善意之相对人才可享有撤销权。

(3)撤销权只能以明示方式行使;(4)撤销权行使应在法定代理人作出追认之前。

三、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第48条):对《合同法》第48条的理解(基本原理同《合同法》第47条。

)四、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一)《合同法》第5l条:处理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理论前提:出卖人无处分权这一事实,并不是合同无效的当然理由,故《合同法》第51条原则上将无权处分的合同规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而非无效合同。

换言之,“合同订立时出卖人无权处分合同标的物的事实本身,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这一认识是我们处理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一切理论前提。

(二)对无权处分规则的再认识:无权处分合同规定有效的情形:(1)后经权利人追认的有效。

(2)事后无权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的。

(3).未经权利人追认、无权处分人亦未取得处分权的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分两种情形分别处理:(1)为保护社会交易安全及更好地保护第三人利益,此时无权处分合同也并非无效,此时应作如下处理:①无权处分合同有效;②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③买受人可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

(2)若第三人符合动产善意取得要件,从物权效力角度,第三人可取得该动产所有权。

此时应作如下处理:①善意买受人取得所有权;②原权利人请求无权处分人返还所得价金并赔偿损失。

4.对几种特殊情形的处理:(1)出卖人一物数卖的,不因此影响各买卖合同之效力;此时,若各合同均未履行,则作如下处理:①出卖人自由选择履行相对人(买受人);②出卖人对其他各买受人负违约责任;③其他各买受人可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2)出卖人就将来可能取得所有权的财产订立的买卖合同,并不因此而无效。

但在合同履行期届至时仍未取得所有权的,应负违约责任。

(3)共有人中一人或数人擅自以自己名义出卖共有物的,买卖合同并不因此而无效,不论买卖双方善意与否;但买卖双方恶意串通的,合同无效。

注意:《民通意见》第89条与《合同法》第51条立法精神的冲突。

(4)共有人中一人或数人擅自以全体共有人之名义出卖全部共有物的,应以无权代理规则(《合同法》第48条)或表见代理规则(《合同法》第49条)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