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教师:宁德富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研究的课题。

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的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

谈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国内引起注意,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

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

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

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例如北京市小学升初中出过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3分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虽然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8个顶12条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由于平时没练习过、试卷没遇见过,所以错率竟达69%,视为冷题。

其实列式很容易:5×8+3×4=52(分米)。

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

到了中学长时间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然后,完成作业,这一些自学方法。

因此成绩提高很慢。

总之,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二、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些做法(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

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看的,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

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他们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先启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引导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最后,联系数学做到四个字。

“看、想、议、说”,看就是引导观察,想就是启发思考,议就是互相议论,说就是指导口述。

教师及时总结,重点讲解:例如我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在备课时,予先挑选了几幅适合儿童观察、思考、分析的名画:讲课时,我把名画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这些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很受学生欢迎,如画家蒋兆和画的“给爷爷读报”这幅画,人物简单明确、思想性好,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现实,当我把画一挂在黑板上时,马上就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并聚精会神地看,这时,我稍等了一下便问:“这幅画上有几个人?”答:两个人。

问:这两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的还是小的?你能看出来吗?答:一个是老爷爷,一个是小姐姐。

问:你怎么能看出是老爷爷呢?答:因为胡子和头发都白了,脸上有很深的皱纹,还拿着个烟袋呢!问:你怎么看出是小姐姐呢?答:她梳着小辫,头上戴着红色的小花呢!问:他们在做什么呢?答:老爷爷在高兴地听着小姐姐读报呢!问:你怎么看出来的呢?答:看老爷爷那个样子是在一边听,一边想,眼睛没有看着报纸。

问:小姐姐读报时,从脸上的表情能看出什么呢?答:能看出小姐姐很高兴。

老爷爷也很高兴。

老师总结: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很认真。

肯动脑筋去想,是一个老爷爷在高兴地听着小孙女读报。

充分表现出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到学校念书也要向小姐姐学习!学好文化知识。

然后进入认数“2”。

2的写法、2的组成。

又如我讲5的认识与组成,我在黑板上挂出画家刘晓莉的画“谁又替我把雪扫”。

我根据画面内容:雪天里一个军属门前,一位老大爷出来扫雪,但门前已扫得干干净净,几个少先队员躲起来。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观察,开动脑筋去想:(1)从画面上看出是什么季节?是什么天气?(2)画中一共有几个人,试着数一数。

(3)他们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后,我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怎么数的。

问:这幅画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是什么天气?答:是冬季,刚刚下过大雪以后。

问:你怎么看出是冬天又是下过雪以后呢?答:老爷爷穿着大皮袄,手里拿着扫帚正要扫雪,树枝上,屋檐上都挂满了雪,还有小同学们躲在门后边的雪地上。

问:画上有几个人你先数一数,几个男的?几个女的?答:画上一共5个人。

3个男的,2个女的。

问:你怎么看出来的?答:老爷爷是男的,另外还有两个小男孩,从穿的衣服和戴的帽子可以看出来。

问:仔细想想,小朋友为什么要藏起来呢?答:他们做好事不让老爷爷知道,所以扫完雪就藏起来了。

问:他们为什么帮助老爷爷扫雪,还不让老爷爷知道呢?答:他们做好事不让老爷爷知道,是因为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姓名,他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呢!而且老爷爷又是光荣的军属。

问:你怎么知道是军属呢?答:老爷爷家门上,挂着“光荣军属”匾呢!问:我们看了这幅画以后,应该怎样向这四个小朋友学习呢?答:要向他们学习不怕寒冷,不怕累,为光荣军属做好事的高尚品质。

老师小结:这幅画上一共是5个人,一位是老爷爷正打算扫雪,可是4个小同学早已扫得干干净净藏在门后边,不让老爷爷知道。

他们这种做好事不让别人知道的好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紧密联系5的写法,5的组成,1和4组成5,4和1组成5,2和3组成5,3和2组成5。

这样学生对看图有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教会学生怎样看数学书上的图。

看数学书上的图,跟看小人书上的图不一样,看小人书上的图,主要是看故事,看数学书上的图,是看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看图上画的什么,数一数有几个,边看、边想、边说。

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

这就是培养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初的做法。

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了。

有一次我让学生看一幅轮船图,《北京市编写一册数学教材》图上画着一个码头附近有四只轮船,三只小的,一只大的。

教材要求是让学生看图列出减法算式,4-3=1。

有的学生则列出4-1=3,3+1=4。

可是在自学议论时,有一个小同学说:“原来码头附近有四只轮船,开走了三只,就应当列成减法算式4-3=1”。

我问:“你怎么知道那三只轮船是开走的,而不是开来的呢?”他说从轮船冒烟的方向看出来的。

还有的同学说:“从船头也可以看出是开走的。

”我仔细一看,觉得他说的确实有理,就当众表扬了他,他不仅观察得认真仔细,而且开动脑筋想问题,号召大家要向他学习。

学生们的智力总是有差异的,我经常注意发现并捕捉在个别学生身上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在班上着力加以表扬。

这样做,就使得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两个人、三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经验变成两个人、三个人、更多人的经验,不断扩大影响面,让全班同学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在“0”的认识这部分教材中,有两幅化肥图,《原北京市编教材》一幅上画了三袋鼓崩崩的化肥,还有一幅上画了三个瘪袋子。

这两幅图的意思是让学生知道原来有三袋化肥,用去了三袋化肥,那就什么都没有了,用“0”来表示。

没想到在自学之后,竟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个空袋子里真的一点化肥也没有了吗?口袋的角上没有剩下一点吗?”因我在劳动锻炼时,在玉米地里布过化肥,顿时感到这个学生确确实实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了。

而且想得很深。

我高兴地表扬他,看书认真思考,大胆提出问题的精神,并让大家给他鼓掌,学习他仔细看书,认真动脑、大胆提问的精神。

由于我坚持鼓励那些认真看书、肯于思考、勇于提问的学生。

学生就越发地爱看书,爱思考爱提问了。

学生越学越主动,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每次让他们自学,他们都兴趣很高,立即紧张地学习起来。

等到互相议论时,这里有问题招手叫你,那儿争起来了让你评谁对谁错,连不爱讲话的学生都开口议论起来。

由于我注意充分使用教材、让学生看书。

所以省去了不少制做教具的时间。

我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考虑如何抓住教材的重点,如何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何引导小学生更好地进行自学,如何加强课上练习等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去了。

(二)培养自学能力要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自习课上进行预习。

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

有时我边在行间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

”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

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

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

有时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课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

”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

例如我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预习后一个学生说:“同分说对了,于是我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呢?你还讲得上来吗?还有加减后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吗?”他沉默了,于是我告诉他:“你再看看书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明天讲课时我一定请你给大家讲。

”第二天课上我真的提出这个问题,请他回答。

他说:“分母表示把单位“1”分成几份的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动,一动就说明不了例约分。

”他全答对了。

我当众表扬了他预习认真,有一定自学能力,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

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

凡是他们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在课上议论时就积极发言。

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

我体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2.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每次上新课时,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议论提纲,低年级认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纲学生看书自学时不断地小声提示。

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自学,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

例如统编教材第二册加减两步应用题例2: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页?下边有线段图和文字分析解题,两种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点:(1)结合条件看线段图是怎么回事?(2)例题是用了几种方法解答的?(3)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和邻座同学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议论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