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排桩施工方案编制单位:编制人:日期: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1)第二章工程概况 (1)2.1 工程建设概况一览表 (2)2.2 设计概况 (2)2.3 基坑围护工程概况 (2)2.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第三章施工组织部署 (9)3.1 工程施工目标 (9)3.2 现场施工管理及人员安排 (9)3.3 计划工期及保证措施 (10)3.3 施工机具安排 (11)第四章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12)4.1 施工工艺流程 (12)4.2 钻孔灌注桩设计要求 (13)4.3 施工准备 (15)4.4 钻孔灌注桩施工 (15)第五章桩基检测 (21)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 (21)第七章安全生产措施 (23)7.1 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23)7.2 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24)7.3 机械施工安全措施 (25)7.4 桩机安全操作规程 (25)7.5 电焊机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28)第八章文明生产措施 (29)第九章应急方案 (30)9.1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30)9.2 应急救援程序 (30)9.3 应急技术措施 (31)9.4 应急物资准备 (31)9.5 应急响应、演练 (31)第一章编制依据第二章工程概况2.1 工程建设概况一览表2.2 设计概况2.3 基坑围护工程概况2.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4.1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条件2.4.2地基土的构成和特征第三章施工组织部署3.1 工程施工目标根据项目施工合同要求,工程施工目标为:工程质量目标:工程进度目标:安全管理目标:3.2 现场施工管理及人员安排为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按施工图、现行施工规范以及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将组建一个钻孔灌注桩施工专业班组,在项目部的领导和管理下进行专项施工。
钻孔灌注桩专业施工班组管理人员配备钻孔灌注桩专业施工班组人员配备3.3 计划工期及保证措施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计划工期完工,在按要求积极组织施工力量的同时,采取如下措施:1、水泥、钢筋等需送检的主要材料提前采购进场,及时送检,以免出现现场待料施工的现象。
2、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组织分段流水作业,控制关键工作路线中各道工序的作业进度。
3、加强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及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潜能,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4、加强作业工人的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作业工人的工作熟练程度,避免工作失误造成返工而延误工期,进而加快个人工作效率。
5、合理组织人员流水作业,最大限度减少窝工停工现象。
3.3 施工机具安排为满足施工进度的需要,避免人员窝工现象,须配置足够的施工机械设备,本工程拟进场主要机械设备详见下表。
各施工机械根据进度情况,及时安排设备进出场,灵活调度。
拟进场主要机械设备表第四章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4.1 施工工艺流程钻孔灌注桩排桩施工流程4.2 钻孔灌注桩设计要求4.2.1灌注桩成桩施工时易发生坍孔,为确保灌注桩排桩围护墙的成桩质量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建议首先施工三轴水泥土搅拌墙或TRD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帷幕,后跟进施工灌注桩排桩。
4.2.2围护桩定位原则:围护桩内边线与主体结构外墙外边线距离不小于800mm,且与底板边线距离不小于300mm,止水帷幕与围护桩净距为200mm。
4.2.3围护桩定位前需要结合建筑结构施工图,并复核红线与主体结构的位置,校核无误方可实施,如定位与建筑结构图存在矛盾,以建筑结构图为准,并及时与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联系。
4.2.4钻孔灌注桩主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30(水下混凝土按有关规范提高),设计桩顶标高以下桩身应满足设计强度。
混凝土泛浆高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灌注桩的施工和验收应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和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DB33/T 1096-2014),中有关要求进行。
4.2.5钻孔灌注排桩桩身主筋应沿桩周均匀布置,桩身主筋与主筋连接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按《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J 107-2010)执行。
主筋接头间距应≥1200mm,并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不得多于总数的50%。
4.2.6灌注桩钢筋笼长度超过30m部分应分两节进行加工,且两节机械连接宜选在受力较小处。
4.2.7钻孔灌注围护桩施工前须进行非原位试成孔。
对应场地范围内每种地质区域的试成孔数量不少于2个,试成孔过程中应测定孔径、垂直度、孔壁稳定和沉淤厚度,以便核对地质资料,检验所选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是否适宜。
施工单位应编制详细的试成孔方案和试成孔检测方案,经各方认可后实施。
施工单位应及时将试成孔测试资料提交设计院,如检测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规程,应拟定补救措施或重新选择施工工艺。
试成孔宜放在基坑外侧且不影响围护结构施工的位置,试成孔完成后应对试成孔进行回填处理。
4.2.8施工单位应结合试成孔试验的结果提供详尽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提交设计、业主及相关单位,经各方认可后方可实施。
监理单位应根据各方确认的施工方案严格监督。
4.2.9钻孔灌注桩施工之前应先探明每根桩桩位处有否地下障碍物、市政管线以及相邻地块已施工围护结构,如有障碍物必须对其清理及回填素土或水泥土(不得含有块石和生活垃圾),分层夯实后方可进行围护桩施工。
如存在市政管线及相邻工程围护结构或其他地下结构,应由各方协商解决。
4.2.10钻孔灌注桩成孔结束后灌注混凝土之前,应对已成孔桩的中心位置、孔深、孔径、垂直度、孔底沉渣厚度进行检测。
桩顶标高的施工误差不得超过±100mm,桩底标高的施工误差 -0~+300mm(即桩长不得小于设计桩长)。
围护桩桩孔垂直度须不超过1/200,灌注桩成桩中心与设计桩位中心偏差不大于20mm,桩身因扩颈造成局部突出不应大于100mm。
下放钢筋笼之后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应小于100mm。
4.2.11施工过程中须按监测方案在部分灌注桩桩身内预埋测斜管、钢筋应力计等测试器材,以便在开挖过程中对围护桩桩身变形等进行监测。
4.2.12本工程浅层均为砂性、粉性土,钻孔灌注排桩成桩施工时易发生坍孔,施工单位应针对本工程场地土层地质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和排桩施工方案,确保钻孔灌注排桩的成桩质量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防止对水泥土搅拌桩隔水帷幕产生不利影响。
应采取如下措施确保钻孔灌注排桩和隔水帷幕成桩质量:4.2.13钻孔灌注排桩应采用间隔成桩的施工顺序,刚完成混凝土浇筑的桩与邻近成孔安全距离不小于4倍桩径,或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6h;4.2.13成桩施工中宜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4.2.14钻孔灌注排桩施工前进行试成孔以确定排桩的施工参数。
4.2.15钻孔灌注桩排桩超灌高度为500mm。
4.2.16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在加工过程中,取消圆环筋,将圆环筋改为螺旋筋间距按照圆环筋间距布置,即布置并排螺旋筋,配筋采用等强代换。
4.2.17钻孔灌注桩排桩桩顶空孔部分采用等强度素混凝土隔孔回填。
4.2.18钻孔灌注桩排桩试块制作按照50m³留置不少于1组,每台班不少于1组。
4.3 施工准备4.3.1技术及安全交底施工前应组织图纸会审,会审纪要连同施工图等应作为施工依据,并应列入工程档案。
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4.3.2施工放线根据桩位平面布置图及总包提供的测量基准点,首先由专职测量人员进行放线工作,放线结束后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及设计人员共同验线,确认无误并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作。
4.3.3挖设循环系统本桩基工程为湿作业工艺,现场应布置泥浆沟。
按照转盘式钻机钻进成孔要求,钻机施工前需挖设泥浆池及泥浆循环沟以备钻进时泥浆护壁使用。
泥浆池应≥20m3,泥浆池按二级过虑设置。
4.4 钻孔灌注桩施工4.4.1埋设护筒根据桩位预埋护筒,护筒内径比设计桩径大100mm左右,高度1.0m。
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埋设误差不得大于50mm,护筒埋设应保持垂直;埋设护筒的孔口要大于护筒直径200mm以上,周围需用黏性土从下往上填满捣实。
经测量人员用仪器复核位置准确无误后方可开钻。
4.4.2钻机就位及校平校正钻机就位时,要做到机座平稳,转盘中心与桩位偏差不得大于20mm。
还必须做到“三点一线”,即天车中心,回转器中心与钻头中心线在同一铅垂线上。
4.4.3钻进成孔4.4.4钻头配备土层及砂层选用单腰带三翼带梳齿钻头。
4.4.5循环泥浆性能注入孔口泥浆:比重=1.20~1.25;排出孔口泥浆:比重=1.25~1.35。
4.4.6钻进成孔工艺操作要点(1)钻机就位确保准确,钻杆要求垂直,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经检测无误后方可开钻。
(2)开始钻进时先轻压慢转,当钻头正常工作后,逐渐加大转速及调整钻压。
(3)钻进过程中应细心观察进尺及出渣情况,根据出渣种类及多少适当控制进尺速度,向孔内及时注浆保持液面原来水平,必要时向孔内加入部分粘土,待一段时间后再钻。
(4)钻进时如孔内出现坍孔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将钻具提离孔底并保持泥浆液面高度;必要时向孔内输送性能符合要求的泥浆,提高孔内浆压,以抑制继续塌孔。
(5)及时清理孔口沉渣,避免泥浆漫流,做到文明施工。
4.4.7及时换浆和排渣,保证泥浆净化为提高钻进效率和保证孔壁稳定,必须及时换浆和排渣,确保泥浆性能指标满足钻进成孔需要。
4.4.8清孔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采取空转不进尺,以大泵量高质量净化的新泥浆进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底沉渣符合设计要求为至。
4.4.9终孔验收当钻至持力层设计深度并满足有效桩长要求后即可停钻,桩孔终孔后,由钻机班长、质检员提请总工复检合格后报监理,对其桩径、孔深、垂直度及孔底沉渣等各项指标依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验收签署意见。
达到标准后进行下道工序。
4.4.10桩孔质量标准(1)孔径允许偏差:≤50mm;(2)垂直度允许偏差:0.5%;(3)孔底沉渣:≤100mm;(4)桩位水平偏差:不大于50mm。
4.4.12钢筋笼制作与吊放(1)钢筋下料1)钢筋下料前,应经过认真的研究,计算出各种不同直径的钢筋最优的下料长度,要求在保证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做到充分利用原材料,降低损耗。
2)为保证丝头加工的要求,钢筋下料应采用砂轮切割机切割,不宜用普通切筋机或电焊方法切断。
3)钢筋端面宜平整并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有马蹄形或扭曲,如有不平,应重新进行切割。
4)钢筋端部不得有弯曲,出现弯曲应调直。
5)用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制成的箍筋,制作前应首先用调直机进行调直。
6)钢筋下料注意事项:①按规范要求错开接头,以保证同一截面的钢筋接头数量不大于50%;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
②“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注:两焊(连)接接头在钢筋直径的35倍范围内且不小于1200mm以内,均视为“同一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