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神话概述论文

中国神话概述论文

中国神话概述[摘要]古神话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基因,以独特而极具魅力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本然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伦理诉求。

作为精神原生态的中国古神话是先民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最初认识,《山海经》渗透了原始先民对周围世界的创造力量的信念。

伦理世界是由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构成的实体性的世界。

中国式“伦理世界”的自然样态最初体现为古神话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古神话透过传说故事等精神现象形态,创造出一个世界和心灵的综合统一体;进行着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的矛盾运动;实现着伦理世界的预定和谐。

[关键词]《山海经》;古神话;伦理精神;道德哲学古神话作为人类生命源头与一切文化动力,主要是描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万物有灵论及上古宗教。

神话中的主角是神或半人神,样貌、能力和功绩多异于常人,同时神话叙述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时空或事件。

中国古神话通过“与神对话”的习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伦理精神,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信念。

笔者尝试沉潜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底部,对上古神话资料和神话人物进行仔细的梳理、探究。

全文透过中国古神话中的精神现象,将神话思维升腾到道德哲学高空,主要研究中国上古神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伦理世界”样态与伦理精神。

一、中国古神话的存在样态原始社会前期的神话,多把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力自然现象看做是活物。

《山海经》原为说图文字,是中国古神话的主要典籍,例如有王亥以及四方、四方风、四方神人名等内容。

该典籍中具有伦理的精神倾向或者伦理的精神原素。

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庇荫之地,以复杂多样的精神样态存在。

对事实的陈述是真正的自然科学,而对意识的陈述是真正的精神科学。

由精神所创造的古神话就是一个真实而对象化的混沌世界。

马克思曾经评价希腊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在中国,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是《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涉及地理、物产、祭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刑法”类之首。

《山海经》被后人称为“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是先民的先验意识和灵感体验的汇集。

对应自然原生态,我们可称古神话为精神原生态,是原始时代原始先民通过神话思维认识外界事物的精神状态。

这种内在而尚未外显的精神通过古神话成为一种具体存在的实体。

1.中国古神话的历史类型中国古神话起源于秦汉之前,是中国精神的发端。

在形式上,古神话走过了一条由简到繁,再由繁至简;由实而虚,再由虚复实,最后系统化的螺旋发展的漫长路程。

在发展规律上,古神话主要反映初民的生存意识和形成这一意识的自然情状。

随着神话的不断流变,有原生神话和次生神话的区分,茅盾(玄珠)先生在《楚辞与中国神话》一文中写到:“原始人民……以自己的生活状况、宇宙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等,作为骨架,而以丰富的想象为衣,就创造了他们的神话和传说。

”茅盾、袁珂0等人所界定的神话概念主要是指原生神话,是古典主义的,狭义的神话。

首先我们考证一下神话的起源,不同学者对其起源和流变有不同的说法,大致归于以下几种:第一:神话杂说。

神话是古代民间互相传述的故事,在经过历代的添加和改造,故事内容变得更丰富,也可能变得面目全非;第二:传说的延续。

神话记载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的主观看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第三:神圣的神话。

神话发展自一个人们知识水平较低的原始社会,所以对大自然的事物作出神圣的叙述。

第四:神话是人类历史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原因和背景。

神话的内容虽然荒诞不经,却有其迫切的现实原因。

第四种观点笔者比较赞同。

顾颉刚与茅盾先生对此都有明确的认识。

如“鲧禹治水”的神话实际上是人们想认识和战胜洪水威胁的产物,“可是他们的时代还没有科学知识,不足以资解释,于是就作了神话式的回答,而有鲧和禹的故事”;“商周间南方的新民族有平水的需要,酝酿为禹的神话”。

此外,对于神话的具体考证,自然联想到传说与仙话。

传说就是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会随着人口的迁移,在相隔数百里的地方,有着同样人物的传说,却又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偏差,传说中的主角是人,样貌、能力和功绩虽被夸张描述,但并非不可接受,内容也较贴近现实世界;仙话是神话的变种,大约起源自战国时代之后,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出现,主要是宣扬神仙思想和道家文化,描述仙人的生活、成仙的经历等。

历代以来的道士把他们的信仰和想象加入在神话当中,民间普遍也把三者混为一谈。

举例说明:在神话中,盘古用斧头劈开鸡卵分辟天地,最后他的身体也化作世间万物;但在仙话中,盘古变做一个叫“元始天尊”的仙人,他邀游天地之间并与一位叫“太元玉女”的仙女结合,生了一个叫“玉皇”的儿子。

中国的创世神话结合了儒家文学、道家文学和民间信仰而成一体。

中国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是经验。

这些经验信息是人类社会在运行过程中展示给人类并被人类识别或接受的经验信息。

我们先民对这些经验的记录和混沌世界的记忆形成神话。

这些神话可以称之为“精神现象”,譬如女娲有造人和补天两大功业;盘古化生化育万物;精卫填海和后羿射日除害体现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山海经》中《大荒北经》和《海外北经》记述的迫日的夸父也是神性英雄;虽遭失败却不甘心失败的断头英雄“刑天”展现了一种反抗神的意愿而奋斗不懈的精神。

通过对外界的感知和想象,并且是一种“由内而外”、“以己度人”的精神运动方式。

生活在原始社会的先民们,通过“与神对话”,也即与天对话,以自己的经验解释、裁判天地万物,用自己的观念,情感去理解别人,并坚持自我与普遍实体的统一。

穷本溯源,探究中国古神话起源的视角可以从神话所属的文化形式进行思考。

据此,有许多分歧和争论。

无论是把它归为艺术还是文学,都将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古神话精神现象的共同之处是对所属原始时代精神的折射,背后潜在的是“真实的精神”,即伦理,这才是古神话的真正本质所在。

2.作为“伦理”存在的中国古神话茅盾在论述神话的特点时强调:“凡一民族的原始时代的生活状况、宇宙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以及最早的历史,都混合地离奇地表现在这个民族的神话和传说里……故就文学的立点而言,神话实在即是原始人民的文学。

”神话具有多功能的特点,是原始人的文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历史和科学。

而对比希腊神话的哲理性,中国神话更具有伦理性。

精神是单一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伦理只有作为精神才是真实的。

“伦理只不过是各个个体的本质在个体各自独立的现实里的绝对的精神统一,是一个自身普遍的自我意识。

”神话典型代表人物女娲和盘古本身就是伦理实体的存在和伦理精神的体现。

中国古神话所体现的是先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它就是那个时代的哲学,也是那个时代的科学。

作为伦理存在的古神话根源于它是原始时代的哲学,并主要体现为伦理性。

举其要而言,作为伦理存在的古神话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世界和人性的概括,为后来科学研究和哲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土壤,并提供给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想象力,这是人进行思维和研究的逻辑起点。

中国古神话通过起初的传说和故事,形成一种“与神对话”的民间习俗,这是伦理的雏形,并具有普及性。

先民们对所生活的世界是充满好奇,从善良的内心出发,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开天辟地,体恤万物。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由此衍生,所以它是那个时代的哲学,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一切事与物。

中国古神话上升到理性的高空或者形而上学的层面,将会实现中西哲学真正的统一,正如黑格尔所描述的“伦理世界”,是一个无限和整体的世界。

中国古神话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女娲和盘古。

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列子和楚辞的天问中,她可能在公元前350年或更早以前就已经存在;在传说中,她的形象是半人半蛇,和伏羲同为人类的始祖,《淮南子·览冥篇》记载,在共工致使天塌陷的时候,女娲曾炼五色石补天,也是女性开辟神的神话的证明。

目前关于盘古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出自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传说中,他用一把利斧破开天地,在他死后用自己的身体变化出世间万物。

也有人认为盘古可能就是伏羲或是道教中的鸿沟老祖与元始天尊。

女娲和盘古代表了男人和女人,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形成一个天然的伦理世界。

“伦理世界”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在黑格尔看来,“精神”由个体意识向社会意识、主观意识向客观意识转化的重要标志,是出现“实体”和对实体的意识,由此形成“伦理世界”。

作为伦理世界的中国古神话,正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的伦理实体中,并具体化和观念化为女娲和盘古等个体所渗透的伦理原素和体现的伦理规律,构成完整而无限的伦理世界。

作为普遍本质的伦理实体“天”是主要标志,虽然并不完全是黑格尔所说的家庭或民族伦理实体,但就整体性而言:古神话时代是一个实体性时代,每一成员都处于伦理共同体(即氏族公社或部落)当中,作为普遍性而存在、行动。

二、伦理精神的原素与伦理规律中国古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反映,是先民对世界的真实的认识,真实的精神。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将真实的精神界定为“伦理”。

故称中国古神话时代为伦理时代,正如黑格尔所说伦理世界的自然状态,精神的第一世界。

“是由它的分散着的特定存在以及对它自身的个别确定性构成起来的广阔王国。

”《山海经》是中国包含神话材料最多,精神价值最高的古籍。

从中我们深刻领略到古神话时期先民们的自然状态,将自己的生命分散为无限繁多的形态,却没有该形态的类型。

黑格尔认为,“实体就是还没有意识到其自身的那种自在而又自为地存在着的精神本质”,中国古神话中的众人,如上帝、天、女娲、盘古和玉皇大帝,只是作为伦理实体才是真实的存在,自在自为地实现着精神本质,为世间众生带来福祉。

精神是行动的理性,是现实意识。

中国古神话最初开端就是阐释自己与这个世界普遍统一性,自己化育为天地万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是由精神的方式为世界的开端,为世界的可能寻找理由。

“精神达到它的真理性:它即是精神,它即是现实的、伦理的本质。

”精神在认其为真时,转化为伦理。

精神成为这个民族和这个个体的伦理生活。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人十人。

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她死后,一条肠子化生出十个神了,既能化万物,神人自不在话下。

自古相传,“女娲蛇躯”(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这是原始先民将本氏族或部落酋长神化的结果。

又“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妲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这些神话故事把女娲塑造成一个能够修补天地,为民造福的神人。

据此一例,我们可以知道神话之所以不可以再造,就在于神的规律的先验性和人的规律的本然性,通过对“天”的由来揭示生活世界的可能性。

中国古神话中的伦理原素最关键而又最明显的标志是祟尚德性,通过善恶报应的故事来道出“伦理”扬善除恶的价值意义,在上古时期实现“伦理本然的自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