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分子化学进展R》PPT课件
《高分子化学进展R》PPT课件
配位催化剂
n
[ CH CH(CH2)3 ]n
1、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简介:
(1)定义:环烯烃在催化剂作 用下,双键断裂并以头尾相连 的方式形成大分子,这一反应 叫做开环易位聚合
(2)反应机理: 金属卡宾络合物引发、增长
的机理
烯烃双键与金属卡宾络合,形成金属杂环 丁烷,烯烃双键和金属卡宾键被活化,进而断裂形 成新的双键和金属卡宾物种
请写出详细的过程
(3)增长的大分子卡宾物种与双键发生环丙烷化
(4) 链终止:
(a) 增长的大分子卡宾活性物种的活性端基发生a氢转移,生成末端双键大分子
(b) 增长的大分子卡宾活性物种与阻滞剂发生反应, 生成无反应活性的卡宾物种
阻滞剂:三甲基乙烯硅烷,1,1-二苯乙烯,乙烯基醚等
2. 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应用
(1)合成恒份共聚物
(2)交替共聚物的合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全顺式或全反式主链双键聚合物 降冰片烯聚合生成全反式 聚合物
内型和外型得到不同结构的产物
为什么?
(4)合成嵌段共聚物
(5)合成梳形聚合物
请同学们写出各个反应过程的机理
(6)合成规整柱形聚合物
球形和柱形
Zhou Li, Jun Ma, Nam S. Lee, and Karen L. Wooley,JACS,2011,133,1228-1231
H+A- + O
HO A-
HO A-
+O
HO CH2CH2CH2CH2 O A-
开环易位聚合反应(ROMP)
烯烃在某些复合配位催化剂作用下可使双键断裂发生双 键再分配反应,称为烯烃易位反应,如:
R1 CH CH R2 烯烃易位 R1 CH HC +
R2
R1 CH CH R2
R1 CH HC R2
当环烯烃在同类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烯烃易位反应时,开 环得到主链含双键的聚合物,这类环烯烃聚合反应称为开环易位 聚合反应,如环戊烯的开环易位聚合反应:
(a)自身返咬:增长的金属卡宾活性物种的活 性端返咬自身聚合物链上的双键,导致环状寡聚 物生成。
请写出返咬过程的机理
特殊结构可控制自身返咬
能分子间反应么?
(b) 与大分子交叉歧化反应: 大分子卡宾活性物种与体系中的另一个大分子链上 的双键发生歧化反应
请写出详细的过程
(c) 与小分子交叉歧化反应: 大分子卡宾活性物种与体系中的外加的非环烯烃上 的双键发生歧化反应
链引发和链增长反应活性中心为金属-碳烯,聚合 反应机理可示意如下:
早期使用的 ROMP 引发剂为双组分体系,由稀土金属(如 W、Mo、Rh、Ru等)的卤化物等和烷基化试剂(如R4Sn或RAlCl2 等烷基金属)组成,两组分原位生成金属-碳烯。
这类引发剂具有许多不足,如使产物分子量控制很难, 实际生成的金属-碳烯浓度低,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100℃) 等,但由于成本低,在工业应用中仍有使用。
写出可能的产物
Grubb's Cat.
Grubb's Cat.
O
Ring-closing metathesis
RCM反应的应用
3、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应用
(1)导电高分子
(2)反应性高分子
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螺旋结构,络合阳离子,污水中的污染物
生物医药中的应用
开环易位聚合反应展望
感谢下 载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高分子化学进展
三、开环易位(歧化)聚合
开环聚合:
环状单体开环相互连接形成线型聚合物的过程,称为 开环聚合。开环聚合为链式聚合反应,包括链引发、链增长和 链终止等基元反应。但开环聚合反应与乙烯基单体的链式聚合 反应又有所区别,其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与许多逐步聚合反应 的速率常数相似,而比通常乙烯基单体的链式聚合反应低数个 数量级。
请大家思考:
开环易位聚合的单体是环烯烃,如果是开环烯烃, 生成什么产物?
1st Generation Grubbs' Catalyst
2nd Generation Grubbs' Catalyst
Robert H. Grubbs
2005年,Nobel Priz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新一代引发剂为可分离的稳定金属-卡宾复合物,如 Grubbs引发剂,活性高,使聚合反应可控性更好,甚至可实现 活性聚合。
许多环烯烃和双环烯烃都可通过 ROMP获得高分子量的聚 合物,其中环辛烯、降冰片烯等的ROMP已工业化:
n 顺式环辛烯
[ CH CH(CH2)6 ]n
n 降冰片烯
( CH CH
)n
举例:写出聚合机理和产物结构
M
+
R
ROMP
M
+
R
M
+
R
ROMP ROMP
M
+
R
ROMP
引发剂:
过渡金属卤代物
TiCl4, VCl4, MoCl5, WCl6
金属卡宾
Ph
W(CO)5 Ph
Ph
W(CO)5 R
R = Me, Et
高活性,聚合反应控制能力强,可进行活性聚合
(3)可能存在的链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