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十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原创)

专题十六地理事物形成过程(原创)

a.(全球)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 b.(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 (3)洋流的应用技巧 ①依据中低纬海区洋流的环流方向确定南北半球。 ②依据西风漂流的性质确定南北半球: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 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
③依据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确定季节:洋流为顺时针流向时为北半
②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力、风向: a.风向: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北半球判断,南半球将其左偏,北半球将
其右偏即可。
b.风力: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反之则大。
③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a.锋面多出现于低压槽位置,在一个低气压中往往偏右侧的低压槽上形
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
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 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6.洋流形成过程
洋流形成过程:信风、西风吹拂→陆地阻 挡→补偿流(水平补偿和垂直补偿)。
(2)
小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 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大洋)东暖西寒 (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洋流 夏顺冬逆
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5.水循环过程
主干精讲
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思维P16) (1)正向利用及影响
①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海底地震、火山,海岸滑坡)→堆高(海湾地形等使海水位堆高)
7.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主干精讲
岩石圈物质循环 (思维P18)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华山花岗岩体形成过程: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
运。
大理岩形成过程: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古代海洋环境,海洋生物
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
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受水区和沿途蒸发量增加,大气
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
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 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 可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 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 水,可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 象。
遗体等)→板块交界,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频繁→变质作用形成大
理岩(需高温高压环境,一般在岩浆通道附近)→地壳抬升,出露
地表。
8.内外力作用下海陆地貌的演变 过程
背斜谷地形成过程:板块挤压形成背斜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 岩石破碎→受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背斜谷地。
向斜山地形成过程:板块挤压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 硬→不易被侵蚀,最终形成向斜山地。
静止锋
系统)
控制 活动
高压脊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例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暖
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结
果,秋季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
3.热力环流过程



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高 B

A
高 地面 C
冷却
受热
冷却
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气水平运动
主干精讲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点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 不均→大气的垂直运 动→同一水平面气压 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形成。
【易错警示】
(1)高压的气压值一定高于低压 气压越低,如下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压一定大于丙、丁两地。甲地气压高是相 对于同一海拔的乙地而言,丙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丁地而言,图中四 地的气压值大小是:甲>乙>丙>丁。气温值大小是:乙>甲>丙>丁。 (2)气温高的地方都是低压,气温低的地方都是高压不 正确。只有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中心或气压带符合上
地上河形成过程: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
沙量大→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山麓冲积扇形成过程: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
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河流含沙量大→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 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 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不正确。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海拔基础上进行的,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
面的规律,但动力作用形成的不符合上面规律,如副
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4.天气变化过程
冷锋天气
某地
县城 (冷锋前进方向) 一地的天气状况,由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决定的
天气 系统
暖气团
过境前
冷锋
过境时
专题十六
地理事物形成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演变 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1.地球运动过程。 2.大气受热过程。 3.热力环流过程。 4.天气变化过程。 5.水循环过程。 6.洋流形成过程。 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8.内外力作用下海陆地貌演变过程。
主要整理的自然 地理过程
成暖锋,偏左侧的低压槽上形成冷锋。
b.从符号上看,锋线上标黑三角形的是冷锋,标半圆的是暖锋。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大风、 降 温、 阴雨 天气 沿海地区风暴
天气
降连续
特征
性水
晴空 潮、 大风、 特大 万里 暴雨天气
低压槽上 高压区外围
多降水
大风天气
天气
系统
冷锋活动
暖锋或准 台风活动(气旋 高压 锋面气旋
值;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天气 表现
龙卷风形成过程:强烈的上升气流(冷暖空气交汇也行)→气流旋
转(地转偏向力作用)→涡旋增强形成龙卷核心→延伸到地面形成 龙卷风。
台风形成过程:热带海面海水大量蒸发形成热带低压→气流辐合上 升(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热带气旋→势力增强形成强热带气旋至 台风。
寒潮形成过程:高纬气流下沉→冷高压势力增强→向中低纬度地区
1.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思维P3)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1.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主干精讲
1.纬度变化规律(思维P3)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 体如图所示:
2.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反射、散射
地 面 吸 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地面增温

面 “大地暖大气”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主干精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是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大气辐射能量的转化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 如下图所示:
侵袭,形成寒潮。
干旱形成过程:降水少→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造成土地干 涸、人畜缺水。
洪涝形成过程:强降水(气温迅速升高,积雪、冰川大量融化)→干
农田等,造成灾害。
支流涨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市排水能力不足)→淹没城镇、
浓雾形成过程:白天强烈蒸发(充足的水汽)→夜晚遇冷(地面强
烈降温或寒流流经等)→水汽凝结→风力微弱,不易扩散,形成浓 雾天气。
球夏季,逆时针流向时为北半球冬季。
④依据洋流分布特点确定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及沿岸寒流 (上升流)流经
处多形成渔场。
钱塘江大潮形成过程(原因):天时(天体引潮力最大)→地利
(钱塘江口喇叭形,使潮位堆高)→风势(夏季东南季风、台风助
涨了潮势)→顶托(河流水的顶托作用,堤坝的顶托阻挡)。
海啸形成过程(原因):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 →阻挡(海岸、堤坝等阻挡)。
(2)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 ①等温线判断法 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这样的洋流是暖流;由水温低的海 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这样的洋流是寒流。 ②纬度判断法
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布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
高纬度的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如图所示, A 为暖流, B 为寒流。
③根据大洋环流模式图来判断
主干精讲
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判断方法(思维P12)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①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a.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b.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c.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晴朗天气。 d.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雨天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