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魔幻现实主义外衣下的隐喻和象征
作者:袁晓东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06期
玉石·钻石——关于东西文化的联想
《西游记》第一章:石猴问世。
众所周知:地势坤,厚德载物,大地才是众生之母。
在这里,石头,成了生命的起源。
这使我想起了《紅楼梦》,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同辈人皆为“玉”字辈(贾琏、贾珍、贾环等),更有那“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之说。
中国人对玉石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换言之,是一种玉石文化。
古有“比德”之说,玉者,美德之喻也,凡从玉之字,皆美好之谓。
玉,质地当然是很坚硬的,但它的棱角只藏在内核,其品质可以借一“润”字来表达:色泽是光润的,手感是温润的,外形是圆润的。
这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审美取向。
西方人也是爱“石”的,他们爱的是钻石。
钻石质地坚硬、外观璀璨,是高贵的象征,具有外显的价值。
由是观之,中国人追求的是坚韧,西方人追求的是刚强。
这种民族差异,便是从书法工具上也可窥得一斑:中国人用的是毛笔,西方人用的是钢笔,前者强调韧性,后者强调刚性。
其他器物——如筷子、刀叉,其他文化符号如太极图、十字架,都可以约略捉摸到文化的分野。
外国人也许会奇怪:软软的毛笔,能够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字体;简单的竹筷,可以如此灵活地驾驭;朴素的太极图,蕴藏着无穷的天地玄机。
但,这就是中国人:以简驭繁,以柔克刚;这就是中国文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
孙悟空·小燕子——关于自由的悖论
由孙悟空的“紧箍咒”,不由得想起关于“自由”的话题。
许多人把“自由”理解为“由自”:由着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任性”了。
盖所任之性者,有善恶之分,凡“率性而为”之士,多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所任之性,恶,是占了上风的。
所以,把“自由”化为“由自”,此路不通。
于是,“紧箍咒”应运而生。
不妨将其看作自由的对立面——禁锢的象征。
除心魔者,得大自在。
《西游记》末尾,孙悟空曾请求师父除去紧箍咒,观音提醒他紧箍咒早就自动消除了。
一个成佛之人,禁忌已失去了任何意义。
尘世众生也是如此,一个一贯遵纪守法的人,何尝时时感到法律的存在?我常常想:孙悟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吴承恩为什么要创造他?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赞赏他、推崇他?原因很简单:闹天宫、闯冥府,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是自由的化身。
吴承恩写孙悟空,写于“英俊沉下僚”的明代,孙悟空,道出了苛政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呼声。
人们喜欢孙悟空,乃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禁锢、羁绊,孙悟空,实际上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己,是彼岸的自己、理想的自己。
还记得《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吗?以“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理论,我觉得“小燕子”这个形象其实是对应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
父性·母性——关于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