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解析】天津市南开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天津市南开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南开区期末考试试卷高三年级生物学科1.结构与功能观是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观点。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有利于携带和运输氧B. 神经细胞有丰富的突起,有利于信息的传递C. 叶绿体具有双层膜,有利于附着光合色素高效进行光合作用D. 内质网呈网状结构,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内质网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的运输,A正确;B、神经细胞有丰富的突起,可以与多个细胞发生联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B正确;C、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而不在其双层膜上,C错误;D、内质网由单层膜构成,呈网状结构,内外可以分别与细胞核和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D正确。

故选C。

2.如图为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原理图--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协同运输(主动运输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原理图分析错误的是()A. 小肠腔中的钠离子浓度高于小肠上皮细胞内B. 钠钾泵可以水解ATP中的高能磷酸键C. 细胞吸收葡萄糖时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D. 吸收葡萄糖时可以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提供的能量;当Na+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伴随Na+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

进入膜内的Na+再通过质膜上的Na一K泵运送到膜外,以维持Na+浓度梯度,从而使葡萄糖不断利用Na+梯度形式的能量进入细胞。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小肠腔中的钠离子浓度要高于小肠细胞内,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钠钾泵不仅具有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作用,还能够催化ATP水解,即钠钾泵可以水解ATP中的高能磷酸键,B正确;C、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吸收葡萄糖时没有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提供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次细胞分裂前都会进行核DNA的复制B. 染色体平均分配与中心体的功能有关C. 等位基因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 肝细胞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人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现象。

【详解】A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细胞核DNA 不会进行复制,A 错误;B 、人体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牵引染色体运动,因此染色体平均分配与中心体的功能有关,B 正确;C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如果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过交叉互换,则也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 错误;D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因此肝细胞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短,D 错误。

故选B 。

4.科研人员研究核质互作的实验过程中,发现T-CMS 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可被显性核恢复基因Rf2(R 基因)恢复育性,T-URF13基因(T 基因)表示雄性不育基因,其作用机理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线粒体的内外均有核糖体分布B. 细胞中R 基因和T 基因均成对存在C. R 基因通常不会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D. 核(质)基因型为Rr (T )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2【答案】A【解析】【分析】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少量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受精时,精子不提供线粒体,所以遗传给子代的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 分子上,不是成对存在的。

【详解】A. 在线粒体内部和细胞质基质中都有核糖体存在,A 正确;B. T基因位于线粒体中,不是成对存在的,B错误;C. R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可以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D. 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由于T是线粒体遗传,因此子代都含有雄性不育基因T,Rr自交子代中RR:Rr:rr=1:2:1,R基因的存在可恢复育性,因此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4,D错误。

【点睛】本题以雄性不育玉米核质互作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细胞质遗传和核基因遗传方式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核质互作关系,并结合已有知识作答。

5.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

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分裂不同步B. “嵌合体”间杂交可能产生三倍体植株C. “嵌合体”能产生含有19条染色体的配子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得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使得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本题中秋水仙素作用后,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染色体数目为4N,还有60%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为2N。

【详解】A、“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分裂不同步,A正确;B、“嵌合体”的不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或4N,可以产生含有1个或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因此“嵌合体”间杂交可能产生三倍体植株,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嵌合体”能产生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配子,即能产生含有76÷4=19条染色体的配子,C正确;D、二倍体葡萄染色体数目是2N=38,所以它的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应该是38(染色体没有加倍的)或76(染色体加倍的),D错误。

故选D。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B. 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 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表现型)而不是种群,A错误;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内个体属于同种生物,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与进化,C错误;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是同种昆虫,同种昆虫表现型不同,说明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基因型不同,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D正确。

【点睛】(1)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2)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7.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B.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C.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D.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答案】A【解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错误。

8.如图是连接两个神经细胞的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该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 ①属于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B. ⑥结合神经递质导致⑤打开C. ④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 ②充满组织液、淋巴、血浆等体液【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连接两个神细胞之间的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神经递质,⑤是离子通道,⑥是受体。

【详解】A、①是突触前膜,属于神经元的轴突,A错误;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⑥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上的⑤离子通道打开,B正确;C、④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但是不会进入细胞,C错误;D、②是突触间隙,充满的是组织液,D错误。

故选B。

9.健康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不会发生的是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传递抗原B.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 T细胞和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D.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产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答案】C【解析】【详解】A、健康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后,病原体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呈递给T细胞,A正确;B、B细胞受病原体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C、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而不是T细胞,C错误;D、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产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故选C。

10.为研究单侧光以及一定浓度的Ca2+、La3+对吊兰根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处理后测定了吊兰根的弯曲度及生长素(IAA)的浓度,结果如表。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处理结果弯曲度α/°IAA浓度/(ng·g-1Fw)光Ca2+La3+向光侧背光侧1 - - - 0 299.5 300.22 + - - 71.3 178.6 416.33 + + - 82.4 143.3 444.44 + - + 0 276.6 276.5注:“+”代表施加处理,“-”代表不施加处理.A. 单侧光照并未影响吊兰根部IAA的合成和分解B. 高浓度IAA对吊兰根细胞生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C. 该实验说明Ca2+能促进根部IAA的横向运输D. La3+和Ca2+对IAA的横向运输可能产生协同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第一组实验中:没做任何处理,背光侧和向光侧IAA浓度相近,吊兰根垂直生长;第二组实验中:用单测光照射,结果向光侧浓度低,背光侧浓度高,单测光照射可能使向光侧IAA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第三组实验:用单测光照射和Ca2+处理,结果向光侧浓度更低,背光侧浓度更高,说明Ca2+能促进根部IAA的横向运输;第四组实验:用单测光照射和La3+处理,结果向光侧和背光侧浓度相近,说明La3+能抑制单测光诱导IAA的横向运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