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

(2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烂熳.(màn)匿.名(ruò)筋.疲力尽(jīn)B.芦荟.(huì)长髯.(rán)吹嘘.(xū)C.不逊.(sùn)禁锢.(ɡù)文绉.绉(zhōu)D.诘.责(jié)窒.息(zhì)锃.亮(chénɡ)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忧郁消沉B.成群结队美其名曰文质彬彬困惑不解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藏污纳诟D.暗然失色不可名状美不胜收微不足道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

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B.拟人反语比喻比喻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6.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4分)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7.名著填空。

(3分)法布尔有一部作品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这部作品是《》,法布尔因此被称为“”。

8.模仿例句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

(4分)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9.自主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2分)材料一:在肯德基餐厅的一隅,一个孩子正贪婪地啃着鸡大腿。

父亲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充当陪客。

材料二:台灯下,孩子们伏在写字台前“奋笔疾书”。

父母坐在一旁,或是举头望明月(监视),或是低头思故乡(瞌睡)。

材料三:各大学开学的时候,一群比自己父母长得都高大的“大男孩”和“小姑娘”们站在一旁,他们的父母却气喘吁吁地为其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材料四:电影《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还娇滴滴地在老狐狸身边撒娇时,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却无情地把它们从家中赶走。

那些被老狐狸咬伤并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委屈,然而老狐狸则是义无反顾的坚决和果断。

二、阅读与欣赏。

(33分)(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第10~13题。

(12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0.“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11.“这一声”指的是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12.“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4分)(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4~20题。

(18分)默读父亲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十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

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

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上衣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惶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片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颁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

心里漫上一阵痛楚……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十九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

我走了六十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六十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

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经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几件事。

(3分)15.第②段中画横线句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16.得知父亲躲起来注视颁奖大会,“我木然”,怎样理解“我”当时的感受?(2分)17.父亲说“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怎样理解这句话?(3分)18.“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指的是什么?(2分)19.“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20.作者从父亲身上究竟“读”到了什么?(3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昊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

“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

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

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

“跌宕自喜”是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

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

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的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

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