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披文以入情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入情,因情以入诗
——中考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常用的艺术手法;
3.中考失分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和主观题的表述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词常识
诗: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
词:上阕(上片)、下阕(下片)。

三.披文以入情(如何概括诗词主旨)
1.找议论、抒情句
肠断白蘋洲。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抓意象、看主题
思乡类月亮鸿雁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挂念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送别类长亭杨柳酒别后思念或依依不舍之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苦类斜阳流水梧桐芭蕉杜鹃渲染凄凉气氛或表达忧愁心情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闲适类东篱五柳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闲适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战争类羌笛投笔楼兰表达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恶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概括下列诗歌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景物直接抒情感情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景物情景交融感情
四.因情以入诗(如何赏析古诗词)
1.炼字(古诗用词很凝练)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能否换成“望”字,为什么?
2.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互相使用
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出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例句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五.中考解题方法指导
(一)中考常见的题型:主观题、客观题
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方法
1、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抓诗眼。

即抓诗的主旨句、情感句或哲理句,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2、从表达技巧着手(艺术手法和景物描写角度)。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本诗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找出揭示主旨的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客观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3)、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是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2006年乐山市中考试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二)中考失分点
诗歌鉴赏题的失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不明导致分析时不知所云而失分。

第二,在分析诗歌意境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我们往往着重正衬模式,而忽略了反衬。

第三,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

要分析诗歌中用的特别好的词语的作用无非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表现形式上,如运用了比喻手法,往往是能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等;二是从内容上来看,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想等。

第四,答非所问。

如,要求回答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却答了诗句大意;要求就用词的角度进行分析,但答了句子的修辞手法等。

六.课堂练习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和第三联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钱塘初春景色的?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所描写的景色。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这首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
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
步写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总之,古诗词赏析的要旨是:首先要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再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一是对上下文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二是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三是要善于抓住“诗眼”来理解;最后还要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欣赏,只要勤于读书,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赏析方法,再加上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古诗词的赏析就会迎刃而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