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理论
二、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1.文字测验 2.操作测验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三、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 1.客观测验 2.投射测验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
四、按测验的方式分类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五、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1.最高作为测验 2.典型作为测验
• 特点:具有绝对零点、有相等的单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
心理测量学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 所谓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 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 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 科学手段。
1.刺激-反应 2.行为样本 3.标准化:编制、施测、评分和解释等。 4.常模:某一标准化的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平 均分数和标准差)
(2)找到次数分布表中该名次所在的分组,以及该组的频数f和组距I; (3)找到该分组区间精确下限Lb和此值以下的累加次数Fb (4)将上面的数据代入公式就可以计算第n x P%个数对应的数值
心理测量学
2.标准分数量表
这种常模量表是以常模的平均数为参照点,以常模的标准 差为单位得到的。 标准分数的计算
心理测量学
比率智商
1912年斯腾最早提出智商(IQ)概念 最初斯坦福比奈量表使用的就是比率智商。
• IQ=(MA/CA)X100
缺点:
• 智力增长的终止年龄难以确定 • 智商随年龄变低 • 各年龄组智商无法比较
心理测量学
四、组内常模量表 1.百分等级量表
百分等级量表是将常模样本组的被试分数划分为100个等 级,每一等级包含的人数都相当于总人数的1%,一个分 数的百分等级等于在此分数之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 百分位数 四分位数,十分位数
心理测量学
第四节 测验观 一、错误的测验观
1.测验万能论——测验狂热 2.测验无用论——侵犯个人隐私、宿命论和种族歧视(测 验风波) 3.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二、正确的测验观
1.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决策的辅助工具 2.尚不完善——理论基础有争议、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心理测量学
第五节 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化论、心理物理法 ,反应时。 19世纪,鉴别精神异常和智力落后的需要 人才训练与选拔的需要 冯特科学心理学的推动,开始对个别差异的研究
心理测量学
二、科学心理测验的奠基人
1.(英)高尔顿:通过生理特点(身高、 体重和视听的敏锐度、肌肉力量、反应时 )测量智力高低(优生论者)、提出“相关 ”概念——1880s 2.(美)卡特尔:1890年,《心理》发表 《心理测验与测量》,提倡标准化、常模 。——1890s 3.(法)比奈:1905年发表第一个智力量 表,世称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这是世界 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1900s
心理测量学
误差的种类
随机误差 • 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的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误 差,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其方向和大小变化 是完全随机的,只符合某种统计规律。 系统误差 • 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 。这种误差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之中,此时尽管多次 测量的结果非常一致,但实测结果仍旧与真实数值有所差 异,是不正确的。 系统误差只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不影响稳定性。随机误差既影 响测量的准确性,又影响稳定性。
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具 • 通常是一套以测验(量表、问卷)为核心的刺激反应系统 。 • 测验成绩是否反映人的真实水平? –原因:测验量表是否稳定,是否真正测到了我们的所 要测的东西 被测对象 • 受测者的心理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被试在接受测量时 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水平的发挥。 • 受测者真正水平是否得到了正常的发挥? –原因:生(心)理状态、应试动机、反应风格、是否 接受培训、社会赞许。 施测过程 • 一些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如突发事件。 –原因:环境、主试、评分记分、意外干扰。
心理测量学
T分数:T=50+10Z 标准九分 标准十分 标准二十分 离差智商
心理测量学
...
常模的表示方法:通过常 模可以将原始分转化为导 出分数
转化表
• 原始分的连续体 • 对应的导出分数的连续体 • 常模的描述 原始分 32 31 30 29 28 … 百分等级 99 96 89 78 67 … 标准分 70 66 62 59 55 …
真分数的含义
真分数(True score,简称T分数)指的是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 得到的真值,能够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的真实水平。而把实 测的分数称作该特质的观察分数(Observed Score)。 真分数的操作定义是无数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真分数是理论上构想出来的抽象概念,在实际测量中是很难得 到的。为什么?
• 特点:无大小之分、无零点、无单位、不能运算。
2.顺序量表:同时指明类别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如:名次、 级别等。
• 特点:有大小关系、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运算
3.等距量表:如:温度(0摄氏度,0K)、相对高度
• 特点:有大小关系、有相等单位、有相对零点、只能进行加减运算。
4.等比量表:如:长度、重量、时间。
心理测量学
2、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真分数理论
我们是否能够测量到真实值?
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测量值、真实值和测量误差之间有何关系?
心理测量学
真分数理论
经典测验理论(CTT),又称真分数理论,认为观察分数是由 真分数和测验误差组成的。 研究者都希望能够尽量降低测量误差,测量到被试的真实水平 。
心理测量学
测验误差的期望为0,
误差的平均数为0,即:E(E)=0。 E是服从平均数为零的正 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心理测量学
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实得分数和真分数存在线性关系 测验误差的期望为0 误差与真分数独立 实得分数的方差等于真分数与随机误差方差之和
心理测量学
实得分数与真分数存在线性关系
这种线性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来,即:X=T+E 。
• 其中, X为实得分数或观测分数,T是假设的真分数,E是 测量误差。这就是CTT的数学模型。 • E指的是引起测量不一致的变因所产生的效应,即指随机误 差,不包括系统误差。 • 这是一种比较方便的假设,便于理解和进行进一步计算。
心理测量学
心理年龄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首次以心理年龄MA表示智力 测验的成绩 在斯坦福比奈量表中,3-10岁组测题数目每组6 个每个测题表示2个月的智龄 如一个被试通过6岁组全部测题,又通过7岁组5 个测题和8岁组3个测题,他的智龄是多少?他的 智力水平如何?
心理测量学
顺序量表
是为检察婴幼儿心理发 展是否正常而设计,不 是使用各年龄的平均分 数,而是使用婴幼儿代 表性行为出现的时间为 标准。
心理测量学
20世纪比奈以来心理测验的发展:
1.操作测验的发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4.人格测验的发展:克雷丕林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施测于精 神病人;1920年罗夏最早使用投射测验。
现代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 始于1914年前后,1979年大力恢复,致力于本土化
确定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越大,则样本的总体代表性越强 。如:一般全国常模不应少于2000-3000人。 使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随 机抽样等。
心理测量学
2.常模分数与常模
原始分-粗分数
导出分
心理测量学
三、发展常模量表
如果所测量的特质随年龄的增长持续稳定的变化。就可以 使用发展常模量表
Psychology Measurement
心理测量学
刘玉
关于测量
物理测量:长度、重量、面积、速度等。 生理测量:化学成分、生理机能等。 社会测量:人口普查、经济统计、民意调查等。 心理测量:智力、人格、成就、职业兴趣、态度等。
心理测量学
第一讲 概述
第一节 测量与测量量表
一、什么是测量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界定。 该定义的三个元素:事物、数字、法则(理论)
美国大学入学测试(ACT)
心理测量学
剖析图:16PF为例
心理测量学
离差智商
韦氏量表:IQ=100+15Z 斯坦福-比奈量表:IQ=100+16Z
心理测量学
笫三讲 信度
1 2 3
信度的概念
信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信度的作用与影响因素
心理测量学
第一节 信度的概念
1、测量误差 误差的含义
其它附属属性:艰巨性、顺序性、可行性。
心理测量学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分类
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
1.智力测验:一般能力测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思维力、注意力)。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特殊能力测验 3.人格测验:性格、气质、兴趣、品德、情绪、动机、信 念等。MMPI、16PF、EPQ等。
心理测量学
百分位数:第P百分位数指,数据以下包括全部数据的
P ×N − Fb 100 百分位数的计算公式: P p = L b ×i f
Lb是百分位数所在组的精确下限,f是百分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Fb是百分位数所在组 前面各组累计数,i为组距。 求百分位数的步骤如下:
百分之P。
(1)找到P百分位数所对应的名次;
心理测量学
二、心理测验的特点
1.间接性:项目反应——心理特质(个体特有的、 稳定的、可辨别的特征) 2.相对性:看每个人在参照系(行为系列)上的相对位置 ;测量解释的相对性(文化环境) 3.客观性: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