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问题专题 (自己总结)

经济问题专题 (自己总结)

通货紧缩定义,原因,措施。

通货膨胀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

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

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因为这种办法比起增加税收、增发国债等办法富于隐蔽性,并且简便易行。

(1)直接原因。

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

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上。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

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

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②成本推动。

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

③结构失调。

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④供给不足。

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

⑤预期不当。

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⑥体制因素。

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类型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

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

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

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

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

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

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

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

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

(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

(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

”“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凯恩斯半通货膨胀理论凯恩斯把传统的货币决定价格的货币数量论改变为货币对产量和就业量发生影响的货币理论。

即他的“半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认为,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是以充分就业均衡为出发点的, 这一理论假定社会的生产设备、生产资源均已充分利用, 劳动者也已充分就业, 因而货币数量增加对产量和就业量都不产生影响, 所能影响的只是物价。

凯恩斯指出, 传统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前提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 充分就业均衡只是一种特例, 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或就业不足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

因此, 在通常情况下, “当货币数量增加时, 若还有失业现象, 则物价毫不受影响, 就业量则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增加, 而有效需求之增则起于货币数量之增”。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

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

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

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

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

)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萨缪尔成本推进论与需求拉上论相反。

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这种理论假设厂商对他们的产品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既定利润。

因此,厂商生产成本的普遍上升将导致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价格水平将上涨。

成本推动论在于揭示,即使没有需求面因素作用,通货膨胀仍然可能发生。

现代货币数量论50年代,以美国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变动。

著作有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货币稳定方案《价格理论》(1962)。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

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

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

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经济周期的成因(一)外因论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太阳黑经济周期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

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2、创新理论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

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

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

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

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

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

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周期理论外因朱格拉周期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

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

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二)内因论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通货紧缩定义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

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表述,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

也有学者将通货紧缩细分为deflation与disinflation,前者的标志是CPI(居民消费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转为负数,亦即物价指数与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后者的标志是CPI连续下降,亦即物价指数月度环比连续下降。

对于通货紧缩的涵义,与对通货膨胀一样,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相关主题